无障碍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民互动 > 民意征集
乌海市“十四五”推动服务业发展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
发布时间:2022年03月31日 作者:发改委站点管理员 来源:乌海市发改委 浏览次数:
  “十四五”时期是乌海市坚持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实现新的更大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服务业加快转型发展、提质增效的机遇期。为贯彻落实《自治区“十四五”服务业发展规划》,推动服务业创新发展、产业集聚、跨界融合,构建服务业发展新体系,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创新服务理念、服务业态、服务模式,提升服务经济发展能级水平,不断满足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和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努力实现“三高”目标,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二、工作目标
  到2025年,服务业对经济增长支撑作用稳步提升,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左右。服务业扩容提质取得积极进展,标准化、规模化、集聚集约化、品牌化、智能化水平持续优化,高端化专业化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成效明显,高品质多样化的生活性服务业供给能力增强,智慧物流、医养结合、平台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有序发展。发展环境更加开放包容、创新多元,支撑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的功能更加健全高效。
  三、主要工作措施
  按照自治区构建“一极两翼三带”服务业发展新格局的工作部署,有效承接呼包鄂乌现代服务业“发展极”辐射作用,围绕打造“西部地区服务业创新发展翼”,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打造服务业支柱产业,培育服务业新的增长点,推动全市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一)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现代物流业。提升物流企业规模化、集约化水平,鼓励物流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兼并重组、协作联盟等方式做大做强,形成2-3家技术水平先进、主营业务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现代物流企业集团,形成大小物流企业共同发展的良好态势。推进多式联运和甩箱运输发展,打造新型集装箱散货物流运作体系。加快建设现代智慧仓储物流园和线上物流服务平台,推进乌海鸿达交易中心、煤哆哆、呼铁同洲等物流园提升智能化、数字化管理水平,加快一号物流智慧港、快成科技管理平台和物流服务平台、西部智慧物流港项目建设,逐步实现物流园区业务平台化、交易在线化、流程标准化、运输可视化、管控数字化,构建自治区西部大宗物流枢纽。大力发展通航产业,积极探索发展空港物流,完善航线网络布局。鼓励流通企业与生产企业合作,建设供应链协同平台,实现需求、库存和物流信息的实时共享。吸引国内外电商平台企业、快递企业在乌海建设区域服务中心、分销中心、分拨中心和仓储中心,着力构建完善便捷的电商物流服务体系。(责任单位:三区政府、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交通运输局、商务局、邮政管理局、乌海海关)
  科技信息服务业。围绕优势特色产业转型发展,加快在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大宗固体废弃物等领域布局一批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项目,力争取得重大关键技术突破。努力培育一批自治区级、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企业研发中心,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众创空间和科技企业孵化器提质升级,推动乌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建国家级高新区。抢抓“科技兴蒙”行动带来的开放合作机遇,完善与发达地区和高校院所的创新合作机制,系统对接创新资源,有序推动乌海市科技大市场建设,逐步建立科技成果供需信息库,实现创新资源和创新需求的有效衔接。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依托乌海市科技创新中心等平台载体,引育高层次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团队,充分发挥“异地孵化、乌海转化”中心作用,推动优质科技成果在我市转移转化。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参与检验检测服务供给,加强计量、检测技术、检验装备研发等基础能力建设,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特种设备、药品和医疗器械、食品安全等检验检测服务。培育发展研发设计、营销策划、工程咨询、中介服务等专业服务机构,提升服务要素在经济产出中的比重。实施服务业数字化转型行动,依托数字化和信息化手段,围绕教育、医疗、养老、交通、文旅等领域实施数字化建设,力争到2023年底,初高中学校利用智能终端和智慧课堂系统开蔚县大数据精准教学比例达到20%,“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体系构建,市、区、街道(镇)、社区(村)四级养老服务信息数据共享互通,乌海智慧文旅平台上线,智慧交通基础支撑能力大幅提升。(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场监督管理局、市检验检测中心、大数据中心、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教育局、卫生健康委员会、民政局、文体旅游广电局、交通运输局)
  现代金融业。完善金融服务体系,鼓励银行、保险、证券、基金公司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或开展业务,加大私募股权基金引进力度,构建门类齐全、服务高效、安全稳定、适应实体经济发展需求的金融体系。规范发展融资担保、商业保理、小额贷款、典当行等机构,增强金融普惠性。鼓励地方金融机构做优做强主业,推进乌海银行持续健康发展。实施上市企业倍增计划,加强上市后备企业培育,力争新增上市企业2家。增强对实体经济的金融服务供给,聚焦现代能源、新型化工、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强化产业政策与信贷政策协调配合,加大对重点建设项目的金融支持力度。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量和效益,搭建“线上+线下”服务平台,加强一对一、多对一专项政金企融资对接。借助安全可靠技术手段,稳妥渐进向金融机构开放各类企业数据,以数据综合评估结果确定授信额度,由“抵押贷款”逐步转向“信用贷款”,努力实现“一站式服务、零资料提交、一分钟融资”,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更多普惠金融产品。(责任单位:市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乌海银保监分局、中国人民银行乌海市中心支行、大数据中心)
  会展服务业。遵循“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健康发展”原则,采取申办与自办结合,引进与培育并重,管理与扶持同步等方式,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重点培育精品展会,促进会展业市场化、规范化、品牌化发展。积极参与和融入重大展会、论坛和节庆活动,利用展会专场推介、产销对接、产品发布等平台讲好品牌故事,扩大品牌市场知名度和影响力。实施“会展业+”模式,大力发展会展产业链工程,以展会助力产业发展,以产业促进展会成长。推动展、会、节、演、赛协同发展,带动信息、体育、策划、广告、印刷、设计、租赁、餐饮、住宿等配套行业产业集群发展。支持发展数字会展、智慧会展、绿色会展。(责任单位:三区政府、市商务局、发展和改革委、农牧局、文体旅游广电局、市场监督管理局)
  (二)积极培育新兴服务业
  平台经济。适应平台经济快速发展需要,推动实体经济与互联网平台嫁接,支持发展物流运输、信息咨询、科技金融、商品交易等重点领域专业特色平台。加快培育网上商圈、区域性服务、名优特产品销售、直播电商、网红达人培育等特色化平台,建设一批综合类、销售类、消费服务类电子商务平台,培育微信等社交电商平台,构建线上线下一体营销渠道。(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市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市场监督管理局、商务局)
  总部经济。不断优化营商环境,积极引进市外企业(机构)总部在我市落户发展,支持和培育本地企业发展总部经济。鼓励区域性商会、行业协会组织落户办公,增强企业集聚联动发展能力。支持重点项目建设,鼓励和引导现有企业发展总部经济、扎根乌海。(责任单位:三区政府、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商务局、区域经济合作局、工商业联合会)
  共享、体验经济。大力发展基于互联网的众创、众包、众扶和众筹,催生线上线下、网络团购等新型消费模式。支持云计算、互联网、物联网等企业开发面向商贸流通、教育等领域的新型应用软件和平台,完善住宿、餐饮、交通、教育、物流、医疗、养老等行业的共享模式。支持体验元素融入现代农牧业发展,培育壮大农牧业科技研发、教育培训、观光旅游、休闲度假、餐饮娱乐、农事体验等服务业。支持大型商贸企业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借助线上消费平台拓展线上销售渠道,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责任单位:三区政府、市商务局、交通运输局、科技局、市场监督管理局、农牧局、教育局、民政局、卫生健康委员会、文体旅游广电局)
  全面提升生活性服务业
  文化旅游业。坚持全域全季、差异化高端化发展定位,积极融入黄河几字弯文化旅游带建设,打造黄河流域旅游目的城市。加快市公共文化中心、麦咭TV乐园、乌海湖休闲旅游度假区基础设施等项目建设,积极拓展城市文旅服务功能。指导景区提档升级,着力提升乌海湖、蒙根花、阳光田宇、西行客栈、吉奥尼等景区景点的核心吸引力,串点成线,培育精品旅游线路。鼓励文创产品开发与经营,持续开发陶瓷、炭雕、砚台、泥塑、木板烙画等系列文创旅游产品,支持景区开设文旅商品实体店。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建设城郊乡村休闲游憩带,依托赛汗乌素村、王元地村、泽园社区等重点乡村,推进国家和自治区级乡村旅游重点村创建工作。创新发展红色旅游、工业旅游,提升完善第一党支部纪念馆、内蒙古小三线军工文化纪念馆等配套设施。持续打造文旅节庆品牌,高质量举办乌海沙漠葡萄酒文化旅游节、书法产业博览会等活动。加强与周边地区交流,完善区域旅游合作机制,努力推动区域内客源互送、品牌互推。(责任单位:市文体旅游广电局、农牧局、商务局)
  商贸流通业。优化商业空间布局,围绕打造自治区西部消费聚集地,推动阳光万豪小吃文化街改造、蓝熙婚礼艺术宴会城、希姆顿大型餐饮、泊林瀚酒店、广源万达锦华酒店等项目建设。着力扩大城市商圈辐射带动力,推动九鹏商业街、万达金街等商业街区打造高品质步行街,改造提升明珠西巷、森林半岛、金海步行街、和平街等餐饮、旅游、文化特色商业街区,推动万达广场商业街区丰富经营业态,加快引进潮店、网红店,打造时尚消费打卡地。促进商业生态和品质提升,培育发展通用时代广场、明珠百货等既有商业中心,积极打造万达广场、九龙国际、滨河二期商业新地标,加快推动摩尔城主力店入住,形成品牌集聚。激发商业新活力,聚焦国际二三线品牌、国内潮牌和知名品牌、本地新品牌抓好“首店”经济。推动现有网红经济重点企业、园区壮大发展,积极培育本地直播机构、网红打卡地,探索多元化直播电商应用场景。引导自主品牌提升市场影响力,开展“乌海老字号”认定和“八方滋味在乌海”特色美食(店)评选和推广活动。加快建设大型工业品、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和专业市场,形成服务乌海及周边地区的一级批发市场。(责任单位:三区政府、市商务局)
  房地产业。坚持“房住不炒”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保障体系,满足城镇居民多层次的住房需求。以滨河二期开发建设为契机,进一步提高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水平。在控制容积率的基础上,合理规划小区公共区域,提高绿化、硬化品质,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引进实力强、信誉好的大型房地产开发企业,打造环境优美、智能化程度高、物业服务好,以精装修房屋为主,适当配建装配式建筑的中高档改善型住宅小区。积极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多渠道筹集资金,力争到2024年,基本完成剩余未改造的186个老旧小区改造任务。稳步推进棚户区改造,采取新建、改建(扩建、翻建)、“微改造”等多种方式,因地制宜调整完善棚改货币化安置政策。创新体 制机制,探索政府与企业合作新模式,以市场化运作、“留改拆” 并举思路,探索适合乌海棚户区改造的新路子。(责任单位:三区政府、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健康养老产业。采取共建联办、股份合作、独资经营等方式,发展一批专科医院、康复医院、月子会所和医养一体化医院,加强与北京、呼和浩特、银川等国内优质医疗机构在远程医疗、专家会诊、人员培训、转院就诊等方面的合作,打造区域高端医疗服务体系,吸引周边地区的患者到乌海康复治疗,为发展养老服务业提供高水平的医疗保障。通过购置、置换、租赁等方式整合改造闲置社会资源,建设一批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加快建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信息系统,城市、农区养老机构服务覆盖率均达到100%。实施贫困家庭适老化改造,支持医养结合养老设施建设,完善服务功能、提升服务质量。加强与海南省等国内养老基地的跨区域合作,完善异地医保结算机制,努力建设立足乌海、服务周边的休闲康养基地。(责任单位:三区政府、市民政局、卫生健康委员会、医疗保障局)
  (四)实施基础设施提档工程 
  信息基础设施。抓住自治区创建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区的契机,围绕智慧城市、智慧园区建设和新技术新业态发展需要,加快5G、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提速降费,提升与主要城市的数据传输能力,升级农村宽带网络和移动网络信号,到2023年建成5G基站1300个以上,为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支撑。稳步推进“5G+制造业”,引导骨干企业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鼓励建设具有行业先进水平的智能工厂、智能车间。在交通等重点领域加快推进泛在感知设施的建设和应用。(责任单位:三区政府、市通建办、工业和信息化局、大数据中心、交通运输局)
  物流基础设施。以提升互联互通能力为重点,加快推动大通道大枢纽建设,加快构建高规格铁路网、广覆盖公路网、全方位航空网,实现货运“无缝衔接”。优化区域铁路网,加快以高铁站、客运枢纽站、机场为基础的交通枢纽建设,实施包银高铁乌海段以及乌海海勃湾、乌海南站建设,推进乌海-吉兰泰铁路扩能改造、低碳产业园配套铁路专用线等项目建设,重点解决物流园区、铁路专用线、铁路干线之间短倒问题。持续完善公路网络,围绕呼包银(鄂)榆城市群、黄河几字弯、乌海及周边地区协同发展和对蒙古国开放的需要,大力发展联程联运,规划建设市域内国家和地方高速公路、国省干线与各大园区和企业之间联络线,打通快速公路瓶颈、连接断头路,完善干线公路与城市道路的顺畅衔接,打通微循环。提升航空运输内通外联能力,适时推动乌海机场改扩建,规划建设通用机场和直升机起降点项目,积极推进航线网络建设,提高航班密度,拓展短途运输、通航包机飞行等航空业务。整合优化物流资源,规划建设综合交通枢纽和配套商圈,建设多式联运站场和换装转运等配套设施,促进干线、支线物流和末端配送一体化发展。(责任单位:三区政府、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交通运输局)
  城市基础设施。大力发展绿色交通体系,鼓励支持共享汽车、共享单车发展,推广新能源汽车等绿色交通工具,在公共停车场、居民小区停车场和主要交通沿线,规划建设加气站、充电桩等公用基础设施。科学规划建设城市停车设施,建成万达广场北停车场项目,鼓励新建公共建筑和大型居民小区配建智能停车场。积极推进海绵城市、韧性城市建设,加大雨水管线、排水泵站和排水渠系建设力度,实施排水防涝工程。提级扩能环境卫生设施。完善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理系统,实施现有生活垃圾填埋场改造综合利用项目、海勃湾区垃圾处理提升改造工程,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保持在100%。改造升级污水收集、处理设施,污水处理率达到98.3%以上。加强燃气、氢气等新能源利用,燃气普及率达到97%以上。推动市政基础设施智能化、数字化升级。鼓励多种投资主体参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园区产业配套和商务服务、物流配送等综合服务能力,完善生活配套设施。(责任单位:三区政府、市交通运输局、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能源局、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乌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低碳产业园)
  (五)实施主体、品牌培育行动
  市场主体培育行动。按照“专业化、高端化、特色化”的要求,引导已形成的7个服务业集聚区进一步提升服务能级、持续扩容提质,强化辐射带动作用。打造龙头骨干企业,重点围绕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科技服务、文化旅游、健康养老、房地产等专业服务领域,打造培育服务业龙头企业、骨干企业和成长型企业。加快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借鉴包钢国家试点项目经验,推动我市特色产业争创国家“两业融合”试点单位,加快发展智能制造、网络化协同制造、创新设计等新的制造模式及服务外包、平台化、定制化等新模式新业态。推广上云上平台行动,在装备制、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培育发展服务型制造、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融合发展新模式。(责任单位:三区政府、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科技局、文体旅游广电局、卫生健康委员会、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工业和信息化局)
  品牌培育行动。围绕葡萄种植加工、旅游等优势特色产业, 开展企业和产业品牌培育计划。立足资源优势打造“乌海葡萄”“来沙漠看海” “大漠湖城”等特色品牌,创建全国、全区知名品牌示范区。加快建设黄河西行客栈乡村旅游、阳光田宇国际酒庄、满巴拉僧庙蒙医药文化等为主线的沿黄旅游经济带,打响葡萄及葡萄酒文化、沿黄生态民俗文化等旅游品牌。积极争创中华老字号、地理标志商标(产品)、地方自主知识产权品牌、传统民族工艺产品品牌,培育形成一批科技含量高、质量水平高、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知名品牌。加大品牌产品的宣传力度,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品牌宣传推介活动,营造有利于品牌产品成长的舆论环境。搭建品牌展示平台,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责任单位:三区政府、市农牧局、文体旅游广电局、市场监督管理局)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要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加强服务业工作调度,推动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市统计局要加强对服务业企业统计调查,健全统计监测,强化服务业指标统计分析,形成季度、年度信息发布制度。各区、各相关单位按照任务分工,制定工作计划、细化工作任务、明确工作责任,着力重点工作、重点项目、重点工程加快实施,主动作为、加强协作、形成合力,确保完成目标任务。
  (二)加强政策支持。贯彻落实国家、自治区以及我市促进服务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进一步激发调动企业积极性。各区、各相关单位要加强政策研究,积极对接上级部门,努力争取更多资金和政策支持服务业项目建设。
  (三)强化项目保障。加强项目策划和储备工作,形成服务业重点项目库,实行动态管理,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加大招商引资工作,通过委托招商、以商招商等方式,加强与目标企业对接,推动服务业项目落地运营。
打印 关闭

上一条:

下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