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当前位置: 首页 > 业务工作 > 发展规划
我市氯碱化工产业发展情况报告
发布时间:2017年09月06日 作者: 来源: 浏览次数:

    一、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作为全国重要的氯碱化工产业基地,我市氯碱化工产业发展具备了一定产业基础,现已形成石灰石→电石→聚氯乙烯→塑料制品(管材、型材)、石灰石→电石→双氰胺、石灰石→电石→1,4—丁二醇→可降解塑料等多条循环产业链。双氰胺、液氯用于发展医药、化肥、农药产品、洗涤剂等精细化工产品。全市现有电石企业18户、生产能力411万吨;已建成PVC企业3家,形成120万吨的生产能力(宜化公司45万吨、君正公司45万吨、乌海化工30万吨),PVC产能占全自治区的27%;已建成PVC深加工企业4家,产能20万吨(海亮一期4万吨管材、型材,盛远一期3万吨软制品,庆海管业年产10万吨PVC、PE、PPR管道管件,维斯通管业3万吨),已建成1,4—丁二醇企业一家(东源科技公司),产能10万吨,在建1,4—丁二醇项目为东源科技公司年产20万吨1,4—丁二醇项目。
    近两年成功引进了总投资117 亿元的节能技术全球领先、管理理念科学高效的洪远(神雾公司)年产40万吨聚乙烯多联产示范项目,打造电石→PE产业链,将加快推动氯碱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多元发展,目前该项目进展顺利,累计完成投资26亿元,今年1-8月份完成投资11.2亿元。
    二、氯碱行业发展产业政策
   根据《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2013修正)》限制新建纯碱、烧碱、电石(以大型先进工艺设备进行等量替换的除外),限制乙炔法聚氯乙烯、起始规模小于 30 万吨/年的乙烯氧氯化法聚氯乙烯;淘汰单台炉容量小于12500千伏安的电石炉及开放式电石炉,高汞催化剂(氯化汞含量6.5%以上)和使用高汞催化剂的乙炔法聚氯乙烯生产装置(2015年)。
    三、存在问题
    1.我市氯碱产业发展虽然具有一定产业基础,但产业基础薄弱,产业延伸不够,PVC深加工企业较少,现建成的PVC深加工4家企业中目前海亮、庆海管业、维斯通管业等3家企业均在停产中。
    2.目前国家产业政策限制发展电石和乙炔法聚氯乙烯,这对我市下一步发展电石、聚氯乙烯等氯碱产业产生了制约,使我市石灰石等优势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
    四、下一步建议
    1.继续推进PVC产业技术改造,发挥电石法聚氯乙烯竞争优势。当前电石法PVC行业正在面临生死存亡的挑战,低汞触媒的推广迫在眉睫,如果企业想在电石法PVC行业站住脚,就必须有效地进行汞污染防治,否则将被淘汰出局,电石法PVC的低汞甚至无汞是完全可行的,我市鼓励电石法聚氯乙烯生产线使用低汞或无汞触媒代替高汞触媒和烧碱生产线节能技术改造,同时积极推动氯碱行业低能耗、规模化、低汞(无汞)化生产,积极探索煤制烯烃路线取代电石法路线生产PVC。
    2.配套发展电石产业,严格控制新增产能。电石的主要用途之一是生产聚氯乙烯(PVC),目前消费量约占我国电石总消费量的45%左右,同时,电石作为乙炔化工产业的基础原材料,本身下游加工产业也很丰富,充分利用乌海及周边地区的原料资源和电力资源,加快推进聚乙烯(PE)、1,4丁二醇等项目配套建设的电石项目,同时以节能减排为切入点,积极推进电石生产装备改进和技术升级,加快淘汰矿热炉低于12500千伏安的落后生产装置,逐步将现有半密闭矿热炉替换为全密闭。远期积极推进电石向下游延伸,构建电石—乙炔产业链。支持东源科技1,4-丁二醇二期、洪远PE、海欣PVA、东药丙炔醇等项目加快建设进度,提高电石下游产品深加工水平。
    3.积极推进PVC产品深加工 。充分发挥乌海及周边地区煤焦化工、氯碱化工基础优势,深入挖掘深加工潜力,推进PVC初级产品向下游产业延伸、拓展,逐步延长产品产业链,发展高端聚氯乙烯改性材料、PVC塑料制品等产业,重点建设聚氯乙烯透明颗粒、氯化聚氯乙烯、聚氯乙烯泡沫塑料、聚氯乙烯异型材门窗、PVC软制品等项目,实现从原料到终端产品绿色低碳生产。
    4.推进液碱、液氯深加工同步发展。围绕氯、碱、氢平衡,大力调整产品结构,加强氯气、烧碱、氢气综合利用,开发氯气、烧碱、氢气的深加工产品,推进产业向中下游延伸发展,实现系列化、多元化、精细化、高附加值化的发展目标。一是加强氯气综合利用。以乌海及周边地区氯碱化工副产品氯气为原料,加快开发耗氯产品,无机氯化工重点发展液氯、氯化氢、盐酸、氯化钙、三氯化铝、漂粉精、氯磺酸等产品。大力发展市场前景较好的有机氯化工,开发生产甲烷氯化物、氯化聚乙烯、氯化苯、氯乙烷、环氯丙烷、氯乙酸、氯丁橡胶、二氯乙烷、ADC发泡剂、有机氯农药等产品。二是大力发展烧碱深加工。严格按照国家产业政策要求,利用零极距、氧阴极等离子膜烧碱电解槽节能技术,加快对烧碱生产装备进行节能改造。充分利用乌海及周边地区已经形成的烧碱生产能力,积极推进烧碱下游产品开发,重点建设苯酚、双酚A、碳酸二苯酯、聚碳酸酯等项目,形成比较完整的烧碱产业链。三是大力发展氢气的综合利用,加快开发使用氢气为原料的产品,如苯加氢、合成氨、合成甲醇、合成盐酸,冶金用还原剂,石油炼制中加氢脱硫剂等。

打印 关闭

上一条:

下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