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当前位置: 首页 > 业务工作 > 发展规划
乌海市产业转型升级规划2018-2022
发布时间:2020年09月07日 作者:发改委站点管理员 来源:乌海市发改委 浏览次数:

乌海产业转型升级规划

 征求意见稿

(2018—2022)

乌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18年9月


目   录

    3

第一章 转型基础与外部环境 5

一、产业基础 5

二、存在问题 7

三、战略机遇 8

四、主要挑战 10

第二章 总体思路与目标要求 13

一、指导思想 13

二、原则要求 13

三、发展定位 15

四、转型路径 17

五、转型目标 19

第三章 主要任务与重大工程 23

一、促进传统产业提质升级,厚植实体经济发展基础 23

二、引进培育新业态新模式,培植实体经济新动能 31

三、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产业层次整体跃升 37

四、加强农牧业现代化改造,助力城乡统筹和乡村振兴 42

五、完善区域技术研发体系,强化转型升级科技引领 44

六、优化人口结构和人才队伍,完善人力资源支撑体系 48

七、做强龙头与扶持中小并重,建立协同互补的产业组织 50

八、提升园区及城市承载功能,打造优质高效产业载体 52

九、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区域产业支撑条件 57

十、深化体制改革机制创新,全力改善区域营商环境 61

第四章 规划实施与保障措施 64

一、加强组织领导 64

二、强化监督考核 64

三、加强区域协同 65

四、争取上级支持 65


  

经过多年的不断建设和发展,我市已经由一座矿山城市逐步发展成为自治区西部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但因煤而建、因矿而兴的特定城市形成和发展路径,使我市存在着产业结构单一、产业层次低端、资源环境束缚等传统资源型城市固有的缺陷。近年来,我市抓住列入国家第三批资源型城市转型试点的机遇,着力推动经济和城市“双转型”,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体看,转型升级步子不快、进展不大。面对经济进入新常态后市场环境的新变化,现有产业体系出现了增长动力衰减、质量效益下滑、环境约束趋紧、产业政策受限等突出问题。进一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建立起质量更高、效益更好、更可持续的产业体系,是我市亟待解决的战略问题。

    根据我国发展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党的十九大提出了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新要求。未来我国将按照建设现代化强国的“新两步走”部署,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原则,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推动质量、效率、动力三大变革,建立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和人力资源协同发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建立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这为我市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目标方向和原则遵循。我市作为自治区西部“小三角”地区最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既面临着进一步加快发展并提升质量和效益,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矛盾,提升全市人民福址的历史重任,又承担着引领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建设国家重要的煤焦化工、氯碱化工生产加工交易基地的责任担当。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是我市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落实新发展理念、担当国家和自治区新任务的必要举措。

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结合我市发展新市情,市委七届六次全委会确定了以建设区域创新型城市为统领,把握高质量发展根本要求,着力提升人民幸福指数、着力提升区域服务能力,全力打造转型发展示范区、城乡融合先行区、生态环保攻坚区、投资贸易首选区、优教优医普惠区的新发展思路。为落实“五区共建”发展战略,科学指导产业转型升级工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现代化乌海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特编制本规划。

本规划期限为2018-2022年。


第一章 转型基础与外部环境

    一、产业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本世纪以后,我市利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政策机遇,抓住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带动能源重化工产品市场扩张的市场机遇,发挥焦煤资源占全区60%以上的资源优势,强力实施资源转化战略,逐步建立起独具特色的产业体系。2017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3%,三次产业结构为1.2:57.7:41.1。

(一)工业的优势地位持续巩固。绕优势资源的开发和转化,实施了一批延链条、促升级、增后劲的大项目,主要工业产品由最初的几个发展到5大系列50多种原煤、焦炭、电石等初级产品不断向煤焦油、医药中间体、新型建材等深加工产品延伸,循环发展的产业体系基本建成,并培育形成了主导产业规模、技术、质量、效益等多方面的竞争优势焦炭气化取得突破性进展,为激活传统产业链条、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开辟了新的发展路径。装备制造、硅基光伏、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新兴产业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23%,“一煤独大”的格局明显转变,多极支撑的产业体系逐步形成。

(二)服务业的支撑作用日益增加。近五年来,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7%,占GDP的比重由2012年的30.9%上升到2017年的41.1%。旅游业加快发展,乌海湖被评为国家水利风景区,龙游湾湿地、金沙湾景区分别入选国家湿地公园、国家沙漠公园试点,2017年实现旅游收入64.71亿元,同比增长59.5%。电子商务发展迅速,自治区西部首家跨境电商体验店在我市开业。金融环境持续向好,设立全区首家“金融驿站”和“金融超市”,成为中国西部首家发行绿色金融债券的地级市,金融机构达到60家,存贷款余额均为五年前的1.4倍,金融业对GDP贡献率达到6.8%。

   (三)都市型现代农业稳步提升。以葡萄、蔬菜、瓜果、花卉、苗木等为重点,集种植、采摘、观光、深加工为一体,“生态、高效、特色、精品”的现代都市休闲农业发展质量和水平稳步提升2017年葡萄保有面积达到3.2万亩,产量近2万吨,产值超1亿元,葡萄保鲜流通企业11家,贮藏保鲜能力达到12万立方米;我市建立了中国乌海汉墨葡萄酒交易中心和国家质检总局葡萄酒区域检验检测中心,成为世界沙漠葡萄酒大赛永久举办地;“汉森”商标获得中国驰名商标殊荣,“西口风”葡萄酒系列产品被评为中国知名品牌。蔬菜种植面积稳定在1.7万亩,年产量达到4.3万吨;花卉、苗木等都市景观农业加快发展,为城市美化、休闲提供了重要基础支撑。

(四)产业支撑条件显著改善。通过不断优化城市功能分区,城市的载体功能日臻完善,发展环境日益优化,区域影响力进一步增强。整合山、水、绿色园林、书法文化等特色要素资源,城市品质不断提升。大力推进由工矿服务型城市向区域中心城市转型、由工业城市向文化旅游城市转型、由环境脆弱城市向生态园林城市转型,城市定位日渐明晰。加快工业园区整合提升,形成了乌海经济开发区“一区四园”的空间开发格局,园区建设和运营管理水平居全区前列。全方位完善基础设施体系,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建成投用,城市及区域交通网络更加完善,智慧乌海建设深入推进,转型发展的硬环境实现了质的飞跃。

二、存在问题

尽管我市转型发展的产业基础不断夯实、城市、园区和基础设施等支撑条件明显改善,但因煤而建、因矿而兴的特定城市形成和发展路径,使我市仍然面临着一些传统资源型城市固有的缺陷和困境。

(一)产业结构单一。传统资源型产业呈现独大格局,新兴产业尚不具规模效应,面对新常态下产能过剩、需求萎缩的不利市场环境,传统产业增长乏力,经济增长新动能的形成仍需时日。

(二)产业层次低端。资源开发和初级加工产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仍达80%左右,科技含量不高、质量效益较低、市场竞争力较弱,不仅对我市的富民强市的作用不够给力,更难以起到带动引领周边发展的龙头作用。

(三)支撑条件欠缺。国土面积狭小、缺乏经济腹地导致发展空间受限,矿产资源和要素保障日益趋紧,城市功能仍不完善、工业园区和公共基础设施仍然薄弱,人才、资金、技术等高端要素严重短缺且配置低效。

(四)环境制约突出。区域生态环境先天脆弱,水、大气、土壤等结构性区域性环境污染严重,土地及矿山修复治理任务繁重,环境治理攻坚战任重道远。

三、战略机遇

综观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趋势,我国经济总体稳中向好,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各项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措施持续发力,“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一带一路”等重大国家战略加速推进,我市产业转型升级处于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

(一)支柱产业市场需求仍然强劲。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远未结束,大规模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对能源重化工产品的绝对需求仍然庞大。随着国家近几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产能、去库存,许多过剩和落后产能得以出清,大宗产品开始出现市场回暖和价格回升趋势。预计未来能源重化工产品需求虽不会再出现暴发式增长,但需求和价格都会稳步趋升。凭借我市在资源保障、产能规模、技术先进性和低成本等方面的优势,必将能够在新一轮产能扩张周期中大有作为。

(二)区域协调及分工调整带给我市新机遇。从国家宏观区域政策看,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等区域开发振兴政策将会进一步加大力度,民族地区、边疆地区、革命老区等特殊地区开发建设也将得到更多政策倾斜,这有利于我市争取国家政策的更大支持。国家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将促进能源重化工产业向原料基地就近、环境容量更大的西部地区转移,我市依托国务院赋予的“两大基地”功能定位,必将在新一轮产业布局调整中赢得主动。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开放战略,我市发挥地处中蒙俄经济走廊和河西走廊古丝路经济带交汇点的区位优势,可以在国际产业合作中实现新作为。从自治区中观区域政策看,全力促进呼鄂协同发展,建设沿黄沿线经济带,实施“小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将会有效化解区域同质化竞争矛盾,为我市解决资源接续、要素补充、市场扩容等问题带来新机遇。

(三)技术进步既利于破解旧矛盾也能够带来新契机。当今世界正处于新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暴发期,以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清洁能源技术、基因生物技术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应用正在改变着社会形态和产业分工。尤其是互联网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推动了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人工智能等新业态迅速崛起,也使能源、原材料等传统产业的技术可能边界、生产效率和工艺技术水平不断扩展和提升,许多传统产业重新焕发生机。在这一背景下,我市既可以通过采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有效破解资源约束、产品低端、消耗较大、排放较多等问题,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换代,又可以抓住新技术革命的新机遇,努力培育和壮大新兴产业,促进产业体系多元发展和多极支撑。

(四)区域基础设施条件改善将极大改善我市发展条件。适应国家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大趋势,自治区适时地推出了“七网”同建强基础战略,我市基础设施建设将迎来新高潮。预计在未来5年内,呼包银高铁将会建成通车,乌海机场将改造升级,出区达海、联通内外的高速公路网络将更加完善,市政设施及园区配套条件更加完备,智能电网和油气管网更加高效,信息通讯网络提速降费等。基础设施条件改善将会提高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通达效率,有效改善产业支撑条件和产业生态,为我市发展物流、文化、旅游、金融、科技等现代服务业创造更加优越的条件,也会极大地提升我市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能力。

四、主要挑战

我国经济仍处于爬坡过坎的关口期,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充满变数,增长的不确定性仍然存在,国家经济运行和产业调控政策将会出现新变化,区域要素及市场竞争也会出现新态势。我市产业转型升级工作也面临诸多挑战。

(一)产业及环境政策从严从紧的限制。为了促进绿色发展和控制产能过剩,国家将进一步提升资源开发产业和一般加工制造业的产能规模及工艺技术门槛,项目建设和生产的环保要求也会更加严格,环境事件的查处力度将会更大。我市作为初级资源加工产业集中地区和生态环境脆弱区,不仅新上资源开发及加工项目会受到产业政策限制,已建成项目的生产运营也会受到影响。同时,环保设施改造和运营管理使环境成本内部化,也会进一步加大企业生产经营的成本压力。

(二)高端要素短板的制约。随着产业不断向高技术升级和和下游精深制造环节延伸,矿产资源、土地、劳动力等传统要素在区域竞争中的作用和地位将会不断降低,而人才、科技、金融、品牌等高端生产要素的作用和地位会越来越强。我市不仅自身人才相对匮乏、科技研发及金融体系薄弱、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发育不足,而周边及近域又缺乏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的中心城市,从而使我市面临着严峻的高端要素短板制约。

(三)区域竞争加剧的挑战。我市与周边相邻地区资源条件类似,产业结构同质,外部环境类同,发展任务共性,在现行经济指标属地核算和财政分灶吃饭体制下,利益主体多元化会对区域政策协调、产业分工、要素流动形成一定制约。我市发展所需的资源、要素、市场等方面都对周边区域有很强的依赖性,解决生态保护、环保治理、乌海湖开发、基础设施联通等共性问题也需要周边地区协作配合,利益之争导致的竞争加剧会进一步增加区域协调难度。

总体评价产业转型升级的基础和环境,无论着眼于解决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当前之困,还是着眼于建设现代化乌海的长久之策,产业转型升级都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当务之急。面对优势与劣势并存、机遇与挑战同在的发展条件,我市必须树立“不转型就没出路、不升级就没效益”的忧患意识,破除“市场好时不愿转、市场不好时无力转”的懈怠思维,调动企业、政府、社会多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抢抓机遇,妥善应对挑战,细织密缕补短板,大刀阔斧抓创新,把产业转型升级作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抓手,力争早转早主动,早转早见效。


第二章 总体思路与目标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顺应发展新时代的新要求,适应经济新常态的新趋势,落实现代化建设的新部署,以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矛盾为主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和人力资源协同的现代产业体系为目标,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遵循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原则,落实“五区共建”发展战略。围绕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建设精品农牧业等重点任务,实施优势产业链条延伸耦合、新模式新业态引入培育、市场主体扶持壮大、空间载体优化提升、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完善配套、发展软硬条件改善提升等重大工程,促进我市产业体系向结构多元协同、动力创新引领、机制开放协作、运行优质高效、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升级,努力打造区域创新型城市和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示范区、全国重要的煤焦及氯碱化工基地和自治区西部增长极。

    二、原则要求

(一)民生为宗旨、生态为底线。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解决不充分不平衡发展矛盾为目的,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原则,按民生导向选择产业门类,按效益导向谋划发展方向。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把产业转型升级建立在资源环境友好、人与自然和谐基础之上,着力加强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建立起绿色循环低碳、排放轻量的发展模式。

(二)既求中高速、又求中高端。立足我市仍属欠发达地区的基本市情,统筹处理好稳增长、扩总量与调结构、促转型的关系,既把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作为长期目标而不懈努力,又要努力保持一个较快的年度增长速度,不断提升综合经济实力。积极推动初级产业向下游加工制造业延伸耦合,大力发展配套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着力形成各产业链条融合嫁接、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互动互促的发展机制。

(三)产城双转型、城乡一体化。优化国土空间开发利用格局,坚持“袖珍型乌海精品化建设”理念,全域统筹人、产、城布局关系,合理规划全市城乡体系架构、园区布局分工和基础设施廊道,提升国土空间开发的整体效能。统筹产业转型与城市转型的互动关系,着力构建产业发展促进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功能完善保障产业发展的产城融合机制。统筹城乡联动发展,配合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积极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建立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城乡统筹机制。

(四)依煤强基础、靠水辟新路。加强自有焦煤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加大对周边地区及蒙古国资源的利用力度,努力做好精深加工转化文章,继续厚植我市经济发展的立市基础。以“乌海湖”作为转型发展的战略支点,着力做活水的文章,以水提升城市,以水发展产业,以水整合要素,着力构建起依煤立市、靠水转型的发展新机制。

(五)创新增动力、开放添活力。坚持人才、投入、平台和体制机制多管齐下健全创新体系,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着力做好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新技术、新业态的引进培育,通过提高产业技术“含新量”提升发展效益“含金量”。大力实施开放协作战略,力争在“小三角”区域协同发展、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宁蒙省际合作及京津冀、长三角合作等领域多点突破,通过拓展发展新空间为产业转型升级引入新动力。

(六)立三有体制、活市场机制。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激活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政府做好规划引导、平台搭建、秩序维护工作。通过建立健全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全力打造投资贸易首选区,形成人才向乌海集聚、资金向乌海汇流的格局,使我市成为投资兴业的沃土、创新创业的天堂。

     三、发展定位

(一)打造国家重要的煤焦化工和氯碱化工生产加工交易基地。落实国发[2011]21号文件《关于支持内蒙古又好又快发展意见》赋予我市的战略定位,发挥自有资源尚有潜力、周边地区及蒙古国资源可供补充的资源优势,依托我市及周边地区规模庞大的初级化工产业基础,加强研发体系建设和前沿技术攻关,提高行业技术装备水平,促进产业链条延伸耦合,提升资源综合利用率和加工转化率。建成规模化、精细化、科技化、高端化、全链条的现代煤焦化工、氯碱化工及合成新材料产业基地,把煤焦化工和氯碱化工产业打造成为我市工业强市的支柱产业和地区名片产业。

(二)打造国家资源型产业转型发展示范区。进一步落实国家第三批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规划,通过先行先试,努力探索传统资源型产业重焕生机的新模式、接续替代产业培育的新路径、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的新办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新思路,构建起资源型产业本身、当地经济体系、资源生态环境、社会和谐稳定多个层面的可持续发展新机制,突破传统资源型城市矿竭城衰的“铁律”,为全区及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做出示范。

(三)打造自治区“小三角”产业转型升级龙头和服务保障基地。落实自治区“小三角”协同发展规划,以立足乌海、统筹区域、主动担当、开放合作的理念融入区域发展大局。通过产业高端化引导生产要素向我市集聚,形成分工协作的发展格局和引领周边整体转型的能力。发挥区域中心城市的功能优势,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着力创建区域科技创新及人才交流中心、资金融通结算中心、商贸物流分拨配送中心、公共服务保障中心、旅游集散中心、维修维护及零部件供应中心等,促进生产生活服务向周边辐射,提升服务和保障周边发展的能力。

    四、转型路径

(一)“稳”住规模。高度重视煤焦化工和氯碱化工产业对我市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和工业立市的支柱地位,把保持足够体量的初级产业作为产品精细化延伸和副产品综合利用的基础性保障工程。重点在稳住现有焦炭、PVC产能规模,并通过技术改造保持先进产能优势的同时,根据市场需求变化趋势、国家产业政策调整情况和我市资源环境改善状况,争取国家和自治区产业政策倾斜支持,分步骤、有节奏、适时适度地扩大产能规模。通过以规模求市场、以体量争地位,保持我市两大主导产业在全区全国同行业的优势地位。

(二)“延”链增效。把延长产业链条作为提升资源加工利用率和转化增值效益,提升富民强市效应的重要手段。重点围绕煤焦化工和氯碱化工两大主导产业链条延伸、拓展和耦合,促进初级化工向精细化工延伸,向合成新材料方向拓展,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产品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实现由资源加工型经济向产品制造型经济跃升。同时,围绕主导产业配套及服务需求,大力发展资源综合利用、节能环保、物流仓储、维修维护、配件供应等产业,形成主导产业腾飞、配套产业相随的竞相发展格局。

(三)“服”化提质。着力制造业的服务化提升,围绕主导产业发展的技术创新需求,加强各类创新平台建设,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建立起有效支撑转型升级的科技研发体系。实施质量兴市战略,加强标准化体系建设,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以质量发展提升发展质量。实施品牌兴业战略,扶持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发展,建成全国煤焦化工和氯碱化工品牌示范区。扶持乌海煤焦及PVC产品交易中心做大做强,扩大交易规模、创新交易模式、嫁接金融服务,依靠现代市场工具提升效益和影响力。通过不断完善的研发、品牌、标准、交易、金融等现代服务业,促进加工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两业融合”。

(四)“集”聚成群。打造现代产业集群,放大产业集群的规模经济效应、链条耦合效应和要素共享效应。实施园区振兴计划,加快工业园区整合提升,按产城融合要求优化园区布局,按区域协同要求明晰产业定位,完善园区服务功能,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努力创建创新型、生态型、智慧型、开放型园区,并申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为转型升级建设高水平的产业载体。同时,围绕提升城市产业承载和服务功能,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商圈规划,为现代生产生活服务业发展创造保障条件。

(五)“组”建龙头。既注重发挥顶天立地大企业的带动引领作用,也注重发挥铺天盖地中小企业的配套协同作用。针对我市煤焦化企业主体多、规模小的实际,加大力度实施战略性兼并重组工程,着力培育规模实力雄厚的大型行业龙头。支持同类企业之间的兼并重组,进一步提升产业集中度。支持上下游企业之间兼并重组,促进煤电焦及下游精细化工企业一体化发展。在此基础上,围绕主导产业的延伸拓展和服务配套,大力发展配套协作型中小企业,促进我市产业组织结构优化完善。

(六)“创”业生新。既注重现有产业的有中生新,更注重新模式、新业态的无中生有。紧密跟踪国家产业政策变化,争取国家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在我市布局。紧密跟踪国内外技术进步趋势,争取一些前沿技术在我市中试、孵化及转化。紧密跟踪消费需求变化特点,敏锐瞄准市场空缺发展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深入研究国内外产业分工及竞争合作格局演变态势,超前谋划并提早布局,在产业承接合作方面力求重大突破。通过多方面无中生有,促进形成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产业格局。

    五、转型目标

通过规划期内不懈努力,力争建立起体现比较优势、符合产业政策、衔接区域分工、适应市场趋势、紧跟技术进步、结构多元搭配、质量效益较高、资源环境友好的现代产业体系。

(一)总量增长保持中高速。坚持高质量发展与能快就不要慢相结合,继续做大经济总量规模,推动综合经济实力再上新水平。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保持在8%左右,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50亿元;到2022年,年均增长7%左右,地区生产总值达到 970亿元左右。

(二)产业结构实现多支撑。传统产业提质升级取得新进展,新兴产业培育取得新突破,现代服务业实现新升,着力形成传统产业新型化、支柱产业多元化、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新格局。到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5%,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13%;到2022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6%,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15%。

(三)产业层次迈向中高端。聚焦重点优势领域,推动产业向价值链顶端创新链前端延伸,努力提高资源及初级产品转化增值能力。到2020年,电石、PVC就地加工利用率分别达到95%和5%,烧碱、煤焦油、焦炉煤气、苯等副产品就地加工利用率均达到100%。到2022年,电石、PVC就地加工利用率分别达到100%和8%。

(四)产业素质得到大改善。着力突破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建成一批重大产业技术创新平台,使科技创新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到2020年,R&D支出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5%;到2022年,R&D支出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

(五)发展方式实现低碳化。打造生态环保攻坚区打好水土蓝天保卫战,环境污染得到根本控制,工业园区完成低碳化改造,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全面降低。到2020年,能耗强度比2015年降低14.5%、碳排放强度比2015年降低17.5%,化学需氧量削减0.01万吨, 二氧化硫削减0.3万吨,氮氧化物削减0.7万吨;到2022年,能耗及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均达到自治区要求。

(六)质量效益实现大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和投入产出率大幅度提升产业发展的富民强市作用显著增强。到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24万元和4.99万元,到2022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65万元和6万元左右。

专栏1  2018—2022年转型升级预期目标

指标

类别

编号

指标名称

单位

2016

2020年

2022年

指标

属性

经济发展

1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572.2

850

970

预期性

2

年均增长速度

%

6.8%

8

7

预期性

3

累计固定资产投资额

亿元

165.12

2740

4000

预期性

4

年均增长速度

%

5.2%

11

10

预期性

结构层次

5

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49.08

52

预期性

6

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42.56

47

47

预期性

7

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比重

%

8%

13%

15

预期性

8

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2.1

5

6

预期性

9

R&D支出经费占GDP的比重

%

0.94

2.5

4

预期性

10

自治区级企业重点实验、工程中心数量

1

4

4

预期性

11

荣获自治区科技进步奖成果数量

1

2

2

预期性

12

全市三种专利批准量

116

149

198

预期性

生产效率

13

电石就地加工利用率

%

90

95

100

预期性

14

PVC就地加工利用率

%

5

5

10

预期性

15

烧碱就地加工利用率

%

100

100

100

预期性

16

煤焦油、焦炉煤气、苯加工利用率

%

100

100

100

预期性

17

全员劳动生产率

%

预期性

发展方式

18

用水

亿m3

2.57

2.74

约束性

19

单位GDP能耗降低

%

3.1%

14.5%

达到自治区要求

约束性

20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

3.8%

17.5%

约束性

21

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减少

%

削减COD0.09万吨, SO2削减1.2万吨,NOx削减1.0万吨

达到自治区要求

约束性

22

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

278

292天以上

约束性

效益贡献

23

工商税收

亿元

预期性

24

农牧民人均纯收入

万元

1.55

2.24

预期性

25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万元

3.56

4.99

预期性

26

非公有制经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

70

预期性

27

登记失业率

%

3.46

4以内

4以内

预期性


第三章 主要任务与重大工程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遵循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发展要求,以建立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为目标,坚持“有中生新”和“无中生有”并重谋划产业体系和突破方向,坚持放大优势与补齐短板并举改善支撑条件、强化要素保障,以资源型向生态绿色型发展为主线,重点围绕以下十个方面的目标任务,实施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

一、促进传统产业提质升级,厚植实体经济发展基础

坚持特色化突破加全链条打造发展思路,坚持改造存量和优化增量并重发展方针,以煤焦化工、氯碱化工两大特色优势产业的全产业链发展为主线,前向优化提升煤炭、电力等基础性、保障性产业,后向推动焦炭、PVC等主产品和焦炉煤气、焦油、烧碱等副产品向精细化工及合成新材料环节延伸耦合,横向拓展电石、氯气等过程产品的开发新途径,配套发展粉煤灰、煤矸石、电石渣等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产业,构建全链条、高技术、循环化、广配套的主导产业体系,推动传统资源型产业向高端化、终端化升级。

(一)两大主导产业延链补链壮链工程

稳步壮大提升煤焦化、PVC产业链。改造提升煤焦化工,通过淘汰落后和产能置换推进焦化产业技术升级和集聚发展。引导和推动焦化生产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兼并重组和联合,促进生产经营向一体化、规模化方向发展。支持建设一批焦炭气化示范项目,推动传统焦产业向天然气、液化天然气清洁燃料领域转型实现产品结构从以焦为主向以化为主转变。加快乙烯多联产项目建设,促进氯碱化工生产工艺低能耗、低汞(无汞)化改造。调整PVC生产结构,开发PVC糊树脂和专用特种树脂,提高高端PVC品种比重。促进PVC深加工,面向中西部地区市政及建筑需求,发展PVC型材、管材、装饰材料等PVC建材产品,并开拓人造革、装饰装修、汽车、医药、电缆等高附加值应用领域。根据焦炭及PVC加工延伸的原料需求,适时适度地新建一批高水平焦化和PVC项目,进一步壮大两大主导产业的规模基础。

推动煤焦、氯碱、盐硝、氟硅化工多链条耦合发展。发挥区域内煤焦、氯碱、盐硝、氟硅等多类化工产业集聚及副产品集中的优势,通过新技术研发和引进,打通各产业链条融合路径,建设一批延链、补链项目和上下游配套项目,构建多化工耦合发展的合成新材料产业链。重点发展一批医药、农药、染料中间体等精细化工项目,加快发展工程塑料、有机硅系列产品、含氟材料等先进高分子材料和碳纤维等复合新材料。引导具备条件的企业发展军民融合产业,研发生产军用新材料,促进初级化工产业向合成新材料跃升

(二)副产品多元化开发利用工程

加强焦化副产品综合利用。建设煤焦油深加工项目,围绕煤焦油—酚油—粗酚,萘油—精萘—苯酐—二萘酚—染料(颜料)中间体,沥青—特种沥青、针状焦—碳纤维、超高功率石墨电极,洗油—炭黑油、动力油,粗苯—苯—苯胺、甲苯—苯乙烯、已内酰胺—聚苯乙烯(塑料)、尼龙等产业链条,开发煤焦油沥青生产碳素石墨材料和碳素纤维等产品的技术,推动煤焦油加工向精深方向发展。延伸焦炉气产业链条,建设焦炉煤气制液化天然气、甲醇项目,推进华信焦炉煤气制LNG、家景镁业30万吨甲醇等项目尽快投产达效。构建苯系精细化工产业链,提高焦化苯回收利用水平,采用先进苯加氢精制技术,开发纯苯、甲苯、二甲苯等产品,并以此为原料发展苯胺、己内酰胺、顺酐等下游产品,延长芳烃产业链,推动产业向苯系合成产品及新材料方向发展,提升煤焦化产业层次。

推进耗氯、耗碱产业发展。按照氯、碱、氢平衡原则,加快实施烧碱、氯气等综合利用项目,利用氯碱装置和丰富的煤化工产品,发展聚氨酯材料、高性能纤维、工程塑料、脂肪族异氰酸酯、功能性高分子材料等化工新材料产业链。利用零极距、氧阴极等离子膜烧碱技术,重点建设苯酚、双酚A、碳酸二苯酯、聚碳酸酯等项目,努力提高烧碱深加工水平。加快建设氯化氢、液氯、甲烷氯化物、氯化聚乙烯、有机氯农药等项目,推进氯气综合利用。

促进电石资源多元化加工。充分挖掘电石资源优势,通过多元化开发完善乙炔化工产业链。重点扶持东源科技做精做细电石-BDO(1,4-丁二醇)-PBS(可降解塑料)产业链,积极引入电石-PVA-合成纤维产业链和电石-丙烯酸-丙烯酸丁酯-高分子合成材料产业链,拓展乙炔化工新路径。

深入发展氟硅材料。依托现有有机硅产业基础,抓住当前我国氟硅材料市场较好机遇,瞄准含氟 (硅) 高分子材料、特种树脂、电子化学材料、功能性膜材料、新型ODS 替代品等材料产品领域,重点发展有机硅单体、硅橡胶、硅烷偶联剂、硅油、硅树脂等产品,发展壮大有机硅工业,并逐步拓展氟化工产业,前瞻布局新型氟树脂和橡胶、主流ODS替代品和氟材料单体等建设项目。

专栏1:重点建设项目

天津中瑞药业年产对乙酰氨基酚20000吨、烟酰胺2000吨、烟酸500吨原料药项目

阳光碳素10万吨电极糊项目

鑫卫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年产环己胺9000吨、6000吨甜蜜素,4000吨邻甲酸甲酯苯磺酰胺农药中间体,烯丙苯噻唑(OZB)1200吨农药项目

东源科技公司1,4-丁二醇一体化项目二期

乌海青石化学有限公司年产5万吨高牢度分散染料及配套中间体项目

乌海青石化学有限公司年产5万吨高牢度分散染料及配套中间体项目

乌海神雾煤化科技有限公司40万吨聚乙烯(PE)多联产示范项目

乌海市海欣环保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年产22万吨聚乙烯醇、8万吨三氯乙烯、6万吨特种纤维、4万吨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项目

乌海精细化工产业基地苯系、萘系、酚系和1,4-丁二醇项目

乌海市天津渤海集团年产10万吨粗苯精制,5万吨苯胺,1万吨促进剂CZ、8000吨促进剂D、6000吨促进剂DZ、3万吨促进剂M、5万吨二硫化碳项目

内蒙古安泰万河清洁能源有限公司蒽油加氢改质项目

黑猫炭黑有限公司年产6万吨炭黑项目

乌海化工股份有限公司10万吨特种PVC项目

军民融合氢等离子体煤制乙炔项目

宝武集团碳炭材料基地的煤沥青、针状焦、锂电池负极材料、石墨电极、电炉炼钢、

乌海宝化万辰煤化工有限责任公司1200t/a特种沥青、500t/a碳纤维新型碳素材料项目。

(三)能源基础产业完善提升工程

进一步加强煤炭、电力基地建设。积极稳妥去除低端低效产能,加强自有煤炭资源保护性开发,推进与周边地区能源开发合作,鼓励有实力的企业集团参与蒙古煤的境外开采、口岸加工或独立进口,通过以外补内实现用平衡。建设一批新型煤炭洗选和低热值煤发电项目,提高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水平。推进煤电一体化,加快现役发电机组升级改造,积极发展热电联产。争取输配电体制改革试点,着力打造电价洼地,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充足低价的电力保障。

打造新能源产业高地推进煤电与新能源有效衔接,适度发展太阳能发电,优化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重点利用矿山复垦、采煤沉陷区治理和新能源优惠政策,按照规模化电站和分布式能源并重、上网外送和自行消纳并举的方针,加快发展太阳能电池垂直一体化项目和采煤沉陷区光伏基地项目。配套发展硅产业,支持京运通新材料产业园 、东方日升多晶硅铸锭等项目建设,构建多晶硅—单晶硅—切片—太阳能电池—组件等光伏材料产业链。

推进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发挥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和甘德尔山山水相依优势,加快推进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建设,将抽水蓄能电站建设成为周边地区火电、风电、光电及余热发电等电力能源的“蓄水池”和调整电力结构的“支撑点”,促进传统能源和新能源产业的深度融合,为打造区域微电网、稳定外输电网运行提供条件。

提早布局氢能源产业。紧密跟踪国内外氢能源技术进步和氢能源汽车发展趋势,加强与懿福能源等国内外行业龙头企业的合作,规划建设氢能源开发项目产业园区,利用我市煤焦化产业副产的焦炉煤气和氯碱化工产业副产的电石炉尾气等富氢资源,发展液氢制取项目和氢能源电池项目,配套引进氢能源重卡、矿车、公交及环卫等氢能源特种车辆制造业,着力打造国家级的氢能源研发、生产及应用示范市。

专栏:重点建设项目

乌海市东源科技有限公司2×350兆瓦低热值煤发电项目

华资煤焦有限公司2×350兆瓦低热值煤发电项目

京海电厂二期2×350兆瓦低热值煤发电项目

源通煤化集团LNG/CNG加气站项目

天宇创新投资集团LNG加气站项目

乌海信诺立兴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煤炭清洁利用项目

乌海抽水蓄能电站项目

乌海市采煤沉陷区光伏基地发电项目

乌海市采煤沉陷区光伏基地发电项目二期

神华乌海能源公司五虎山矿瓦斯发电余热综合利用项目

懿峰国际实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4×50MW背压式机组项目

乌海市京运通新材料产业园项目(5GW单晶硅、多晶硅)

东方日升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2GW多晶硅铸锭项目

内蒙古润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配套建设太阳能光伏能量板组装基地及研发中心

懿福能源氢能燃料电池动力系统及商用车整车集成技术的基础研究及产业化项目

(四)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工程

打造新型建材产业集群。利用区域内丰富的特色资源和固体废弃物资源,积极发展新型建材产业。推进粉煤灰、煤矸石、矿渣、钢渣、尾矿等产业废弃物在水泥生产过程中的综合利用,重点发展高性能水泥及预拌混凝土,利用超细粉煤灰研究开发C30 及以上高性能混凝土材料。围绕电石渣、粉煤灰、矿渣等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开发生产烧结砖、矿渣砖等新型墙体材料。

加快发展玻璃、陶瓷产业。推进现有工艺路线的技术改造提升,采用先进的浮法工艺,发展在线LOW-E 玻璃、超白玻璃,开发特种玻璃,研发镀膜玻璃、钢化玻璃、真空玻璃、彩色玻璃、工艺玻璃等深加工产品,提高产品市场占用率。推动高岭土资源开发利用,通过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引进先进陶瓷生产工艺,大力发展精密陶瓷、建筑陶瓷墙地砖、建筑卫生陶瓷等新制品,重点开发卫生洁具、工业陶瓷、礼品陶瓷、高档建筑陶瓷等产品,建成西部地区重要的建筑瓷砖生产基地。

积极发展其它非金属新材料。引进蓝宝石产业化应用项目,扩大蓝宝石单晶制备规模。推进硅砂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研发和产业化进程,研制生产节能、保温、耐火、防渗等新型绿色建材,建设北方砂产业基地。加快风积沙、新型陶瓷的应用技术研发,重点开发风积沙建筑保温涂料、节能保温隔热材料、陶瓷基体材料、新型颗粒及晶须增强材料、耐磨器件用陶瓷材料。

加快发展装配式建筑部品。重点发展内装部品和结构部品,包括预制楼板、预制梁、预制墙、预制柱、预制楼梯等基础混凝土预制构件,预制电梯井、预制飘窗、预制转角外墙、预制整体厨房卫生间、预制空调板等新型混凝土预制构件,以及外墙保温构件、墙体节能砌块、外墙围护材料等外部围护部品。

专栏:重点建设项目

中科东方粉煤灰治理与应用固沙培养基建设项目(年产漂珠8000吨,固定碳7万吨,铁粉3万吨,粉煤灰固沙培养基120万立方米)

海勃湾区太阳能电池封装玻璃项目(30万吨压延太阳能电池封装玻璃)

海勃湾区年产300万平方米微晶玻璃项目

北京昌利公司煤矸石制微晶板材项目

煤矸石综合利用项目

工艺玻璃深加工项目

LED蓝宝衬底项目

乌海中船能源有限公司粉煤灰多能互补新材料制造一期工程(年利用粉煤灰约50万吨、固废炉渣约13万吨、废水约14万吨、生石灰约7.5万吨、石膏约1.3万吨、蒸汽约4.24万吨,年产10万平方米聚氯乙烯复合板材)

内蒙古正水环保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固态废弃物环保砖项目

内蒙古京海煤矸石发电有限责任公司汽轮机组乏汽余热利用项目

(五)特色冶金产业延伸提质工程

提升特色冶金产业。加快推进包钢万腾等钢铁企业技术升级,以生产高强钢筋和盘条为主,积极开发紧缺合金钢等高端产品。提升铁合金产业产品层次,重点发展硅铁、硅锰、铬铁、镍铁、工业硅等产品,开发生产纯净铁合金和硅钙、硅铝铁、硅钡铝、硅钙钡铝等复合合金,开发生产高中氮化铬铁、氮化锰铁、氮化硅铁、钒氮合金等各种成分的压块合金,提升冶金产品附加值。通过“分散采矿、集中选矿、定点冶炼加工”的方式,加快跨区域冶金产业链重构,打造采选冶加于一体、采矿选矿起点高、集中冶炼标准高的冶金产品深加工产业基地。

加快发展金属新材料。大力发展高性能镁合金新材料,加快建设镁合金锻造轮毂及车辆轻量化型材项目,力争中钰镁合金轮毂及板材项目建成运行,带动镁合金向高端结构型应用材料方向发展。以高性能铝合金以及铝箔、板带、型材、铸锻件等产品为开发方向,开发高纯铝和高性能铝合金,提升高端金属结构材料产品档次,逐步形成以高品质镁合金、铝硅钛合金为主的金属结构材料体系,打造煤—电—镁—铝—加一体化的产业集群。

二、引进培育新业态新模式,培植实体经济新动能

抓住国家实施“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转型升级战略机遇,按照优势资源开发转化、现有产业延伸耦合、主导产业衍生配套和承接产业转移等多种路径,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建设一批重点项目,加快引进和培育新技术、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大力发展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产业基础好、技术支撑强、发展潜力大的新兴产业,促进产业规模快速扩张。通过新产业培育新动能,使新兴产业尽快成为我市产业转型和结构优化的重要引擎。

(一)装备制造业升级拓展工程

扩大装备制造业产业规模。围绕区域矿山开采、化工、新能源等产业发展衍生的装备制造业需求,重点在矿山机械、运输机械、能源机械开拓发展领域。促进陕汽新能源汽车增产扩能,推进陕汽集团年产5万辆新能源专用汽车项目建设。引进建设大马力工矿用车、清运车辆等特殊专业运输设备和采煤、洗煤机械项目。推动上海荷福飞行器和智能机器人项目落地,培育智能制造业,着力打造具有特色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提升装备配件生产能力。以陕汽重卡为龙头,推进重卡零部件资源整合,加快推进乌海市冀东专用车有限公司年产5000套专用车上装部件、乌海市蒙达湖橡胶制品有限责任公司年产120万条全钢子午线轮胎等重点项目。盘活瑞格等零部件企业资源,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和汽车、煤机、化机零部件生产供应等产业,并向新型电池、新一代电机、电子控制系统等关键零部件延伸。支持海渤湾五金机械加工园区做大做强,进一步发展耐磨、耐热铸件等铸造行业,形成区域重要的零部件配套供应基地。

专栏:重点建设项目

工程机械设备销售、维修及再生产项目

垂直轴风光互补分布式微电网配件项目

北京嘉洁能科技有限公司计量表项目(年产30万只计量表及配套设备)

乌海市津海化工设备有限公司化工设备项目(年加工3000吨(钢质)化工设备)

陕汽乌海专用汽车有限公司专用汽车建设项目

河北懿福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新能源商务车建设项目

(二)生物医药产业引进培育工程

加快推动蒙中医药产业化。重点依托维德康中药材饮片等企业,围绕党参、黄芪、黄芩、柴胡、防风等中药材发展精致饮片、小包装饮片和贵细饮片,开发免煎中药,生产中药保健品,提升蒙中药产品附加值。挖掘满巴拉僧庙的蒙藏医药文化、技术和工艺,加强蒙医药经典验方传承、保护和创新。加快建设满巴拉僧庙蒙医研究所、医药博物馆、内蒙古国际蒙医沙疗研究中心、满巴拉僧蒙医医疗养护院等项目,打造具有乌海特色的蒙中医药“名片”。

引进培育特色沙生生物健康产业。依托周边鄂尔多斯、阿拉善等地区丰富的甘草、苁蓉、锁阳、苦豆子、醉马草等特色沙生生物资源,发挥我市作为区域中心城市拥有更好的支撑条件优势,下大力气引入基因制药、成份提取等生物研发机构和生产企业,瞄准高端人群的健康保健需求,以食用、药用和保健品用、化装品用等多功能开发为方向,重点开发茶、酒、咖啡、果糕等保健食饮品,总甙、苯乙醇苷、多糖、活性单体等成份提取物以及相关的胶囊、饮片、冲剂等保健药品等,打造特色沙生生物健康产业集群。

促进医药中间体向成药产业升级。加强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尽快达到现代制药企业GMP环境认证要求,引导医药中间体企业将成药环节逐步向我市转移,推动原料药、医药中间体向成品药和制剂等终端环节延伸。以源宏精细化工等龙头企业为依托,以抗艾滋病医药中间体、甲基磺酸、甲基磺酰氯等新特药为重点,大力发展化学医药产业。依托弘达医药、圣康生物科技等重点企业,建设多肽、复合氨基酸颗粒冲剂等项目,巩固提升已有产品,加快推进在研产品产业化,促进生物医药产业链尽快壮大。

专栏:重点建设项目

源宏精细化工公司年产2000吨四氟苯甲酰氯、3000吨侧链、750吨左氧氟羧酸、750吨氧氟羧酸、1000吨氧氟沙星、300吨三氯蔗糖项目。

金斧生物高科技有限公司年产4万吨氯代异氰尿酸、5万吨氰尿酸项目。

永宁药业头孢类原药生产项目。

内蒙古雅泰高科技产业园有限公司高科技产业园。

内蒙古弘达医药有限公司医药物流仓储设施建设项目。

(三)互联网产业引进培育工程

加快大数据平台建设。抓住自治区建设国家大数据统筹发展综合试验区的重大机遇,依托我市电力、气候、土地等多方面优势,加快完善网络出口、通道带宽等信息网络设施,加强与电信运营商、专业服务器制造企业、大型互联网企业及软件企业的战略合作,加快海渤湾工业园大型IDC项目建设,为整合自身及区域信息资源,促进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与传统产业融合奠定坚实的硬件保障,力争建成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区域大数据中心。

大力发展大数据应用产业。加快培育发展工业大数据应用产业,将大数据产业与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紧密结合,推动大数据在工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产品全生命周期、全产业流程各环节的应用。推动我市及区域社保、医疗、教育、养老、就业、公共安全、社区服务等领域信息资源互通共享,提升公共服务、城市管理、产业转型升级的智能化水平,将乌海打造成为区域产业和公共服务数据资源汇聚及服务中心。

培育信息技术及软件开发产业。围绕大数据应用产业发展衍生的服务需求,提高信息技术咨询设计、项目集成、运行维护、测试评估和信息安全服务水平,面向工业主要行业应用提供系统解决方案,促进工业生产业务流程再造和优化,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技术、产品、营销等深度融合。加强软件工具开发产业发展,重点开发基础软件和化工、电力、装备制造、现代物流等行业的应用软件。加快建设乌海大数据产业园,积极引进国内外大数据企业入驻,提高数据开发应用能力。

专栏:重点建设项目

浙江亿邦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大数据项目(30万KW区块链大数据产业园,包含运维、电力交易和装备制造,产业园和区块链多元化发展)

乌海大数据产业园(项目总规划占地面积1000亩,建筑面积130万㎡,机架数量达到10万台左右)

互联网+政务服务项目(大数据中心、电子证照库以及一体化网上政务服务平台)

农产品信息平台和仓储分拣配送中心建设项目(乐易采互联网在线信息平台和仓配中心;农用生产资料信息咨询采购服务平台;农产品质量产地追溯信息系统;农产品产销、农业科技综合服务信息平台;200亩蔬菜智棚物联网生产基地;2100平米农产品保鲜仓储中心等)

齐天网络科技有限公司高性能计算中心建设项目

内蒙古中钰镁合金锻造轮毂有限公司内蒙古中钰“互联网+”智慧工厂采购、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一体化项目络科技有限公司高性能计算中心建设项目。

黄河工贸集团千里山煤焦化有限责任公司信息化、智能化、自动化项目。

   (四)节能环保产业引进培育工程

积极实施节能环保工程。围绕区域资源型产业绿色改造引发的节能减排降耗及大气、固废、水环境治理等市场需求,研发推广一批高效节能、先进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的新装备、新工艺、新产品,加快实施煤矸石、粉煤灰、冶炼废渣等大宗工业固废回收和资源化、产业化利用项目,着力建设一批大气污染治理、废水无害化处理的项目,力求在环保技术和产品研发推广、节能环保设备制造和服务、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工程实施等方面取得突破。

大力开发节能环保技术和产品。加强冶金、电力、煤化工、氯碱化工、建材等重点耗能行业节能技术装备研发和重点示范工程建设。开发环保材料和药剂等环境友好型产品,发展膜材料与膜组件、耐高温耐腐蚀的袋式除尘滤料、高效生物填料和专用催化剂、垃圾卫生填埋防渗材料等环保材料。积极推广余热余压利用、高效节能变频技术、分级燃烧技术、高效脱硫脱硝技术、膜处理技术等节能环保产业关键技术。

积极开发节能环保装备。坚持培育和引进相结合,大力发展环保装备制造业。节能领域重点发展余热、余压和余能回收利用及高效清洁燃烧锅炉等高效节能电器设备;环保领域重点发展燃煤电厂脱硫、脱硝、除尘及超低排放装备,钢铁、有色金属冶炼企业的烟气脱硫技术装备。加快发展水处理装备,开发高浓度难降解工业废水成套处理装备、重金属废水处理装备和中水回用技术装备。

推进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培育和引进节能环保龙头企业和第三方治理企业,尽快形成节能环保企业、工业园区、第三方机构良性互动、协同发展的共生关系。推进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市场化,采取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特许经营、委托运营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提供环境基础设施投资运营服务,完善工程总承包+系统托管运营(EPC+C)、项目管理承包(PMC)等运营机制,鼓励电力、化工、冶金、化工等行业企业将环境治理业务剥离并交由第三方治理。创新合同能源管理服务模式,在电力、化工、冶金、炼焦等高耗水行业开展节水改造。

专栏:重点建设项目

乌海市盛达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电石渣脱硫剂项目

内蒙古辰霖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年处理30万吨废硫酸项目

乌海中船能源有限公司粉煤灰多能互补新材料制造一期项目

内蒙古美方能源公司40万吨废托合成油品综合利用

乌海市火电机组超低排放改造项目

乌海市焦化行业精煤堆场全封闭

乌海市洗选行业精煤堆场全封闭

北京艾思合众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年处理10万吨焦化脱硫废液项目

内蒙古华电乌达热电有限公司废水改造项目

内蒙古君正能源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热电厂污水治理项目

亨东再生资源产业园项目

三、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产业层次整体跃升

服务于产业转型升级和城市功能提升,顺应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趋势,加快现代服务业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牧业现代化融合发展,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品质化转变,使服务业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和支撑。

(一)金融科技中介等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壮大工程

提高现代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坚持外部引进与本地培育并重,大力发展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租赁等各类金融服务主体。推进乌海银行增资扩股,优化股权结构,做大资本实力,力争发展成为区域性商业银行。加大利用资本市场支持产业转型升级力度,推动符合条件的企业在主板上市和签约新三板。加快发展乌海市股权交易中心,完善交易体系,开展股权交易,拓展股权登记托管、股权质押融资等金融业务。建设普惠金融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政府引导扶持作用,优化金融资源配置,促进普惠金融发展。鼓励各银行业机构向各区延伸服务网点,建立服务小微企业及扶贫的专营机构。力争逐步建立起种类齐全、模式多样、安全高效、有力支撑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

提高科技研发、检验检测、商务服务等行业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服务保障能力。加大力度步伐引进培育新型研发和科技服务市场主体,扶持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构,加快海渤湾区市级技术(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建设步伐,构建政府引导、要素完备、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新型科技服务体系。加快发展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完善区域质量、标准、计量等服务体系,提升专业化服务能力。配合“放管服”和政府购买服务改革,促进资产管理、会计、审计、税务、设计、会展、信息等商务咨询服务业专业化、规范化、高水平发展,努力打造乌海及周边地区综合生产性服务业中心。

(二)物流商贸流通业提升改造工程

大力推进现代供应链创新与应用。争取将我市设立为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城市试点,完善我市及周边地区化工产业供应链体系。推动内蒙古西部智慧物流港尽快落地实施,鼓励煤焦化交易平台、鸿达物资交易中心完善供应链集成服务。着力打造几家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企业,构建符合乌海产业特色的“生产—采购—配送(仓储)—消费终端”一体化供应链集成服务体系。鼓励流通企业与生产企业合作,建设供应链协同平台,实现需求、库存和物流信息的实时共享。引导生产端优化配置生产资源,加速技术和产品创新,按需组织生产,合理安排库存。引导传统流通企业向供应链服务企业转型,培育新型供应链服务企业,优化物流企业供应链管理服务,不断提高信息化、智能化、标准化水平。

提升现代物流业发展水平。以现代物流改革创新试点为抓手,积极搭建智慧物流和大宗商品交易公共平台,推进乌海北货场、内蒙古西部智慧物流港、神华煤炭物流中转基地等物流园区建设,加快建设大型公、铁、航联运物流园区、甩挂运输基地,大力发展多式联运、传送带运输、一票到底等先进物流模式,构建面向蒙宁陕甘疆的大宗商品线上线下一体化交易平台、期货交割中心,推动乌海建成自治区西部煤炭、焦炭、PVC、水泥等大宗商品的转运集散中心、交易中心和物流枢纽。以“乌蒙欧”班列开通为契机,统筹规划建设空港物流基地,加快推进国际陆港建设,借助陆港的各种便利条件联系周边生产企业、铁路和其他陆港,尽快实现“乌蒙欧”班列双向开行,增强乌海国际陆港服务腹地的功能,促进内陆区域外向型经济发展。

推进商贸流通业升级改造。加快通用国际商贸物流园、越东物流园建设,完善金裕、新裕、新天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功能,形成满足乌海及周边地区百万居民的一级批发市场鼓励大型商贸企业开展连锁、直营分销模式,建设覆盖城镇、街道、农村牧区的商品流通渠道完善城乡配送城市物流基础实施形成以大型物流分拨中心为主干,园区、乡镇、乡村级货运中心为骨架,社区街道等便民服务点为末梢的城乡配送服务体系。加快电商产业园、创业孵化基地、仓储物流基地等项目落地实施鼓励龙头企业通过资源整合、资本合作、业务参与等方式发展区域电子商务吸引国内外电商平台企业、快递企业来乌海建设区域服务中心、分销中心、分拨中心仓储中心,着力构建立足乌海辐射西的电商物流服务体系。

专栏:重点建设项目

内蒙古三立药业现代医药仓储物流配送项目

海勃湾区万达广场项目

海勃湾区金裕二期(包括大润发仓储中心)

金鼎国际项目(一站式大型商业体、沿街商铺、酒店及公寓/写字楼)

宜化广场(滨河区CBD商务区项目)

海勃湾区维多利二期

乌海市市场升级改造项目(新天地市场、维邦市场、青山市场、富达市场、万丰市场升级改造)

嘉誉国际汽配城

海南区农贸产品综合批发市场(恒泰隆市场)项目

海北广厦项目

浙商国际商贸城

天盛广场商业综合体项目

九龙国际项目

(三)文旅医养产业提升培育工程

把握城乡居民消费升级的个性化、多样化趋势,巩固传统服务业态,扩展新型服务领域,提升文化旅游健康养老、家庭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发展质量和层次,推动产业向便利化、精细化、品质化发展。

推进文旅结合,提高旅游业发展水平。整合我市独特的沙漠、高山、河流、湿地等自然景观和蒙元、黄河、书法、赏石等文化元素,探索旅游和健康、体育、文化等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四季旅游,优化旅游产品结构,突出打造“山水沙城相融互促”的旅游主题特色。以乌海湖黄金岸线为核心,加快推进乌海湖旅游码头、高山草甸、乌海湖西岸沙漠温泉度假区等项目建设,力争将乌海湖建设成为自治区旅游品牌景区、国家级休闲旅游度假区。推动大数据、云计算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依托大数据拓展旅游营销方式,完善传统媒体与移动互联网新媒体相结合的信息传播机制,建立旅游公共信息发布系统,提升旅游品牌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加强医养结合,提升健康养老产业发展层次。利用现有和在建医院,采取共建联办、股份合作、独资经营等方式,发展一批综合性医院、专科医院、康复医院、月子会所和医养一体化医院,扩大与北京、呼市、银川等国内优质医疗机构在远程医疗、专家会诊、人员培训、转院就诊等方面的合作,打造区域高端医疗服务体系,吸引周边地区的患者到乌海就诊和康复治疗,并为发展养老服务业提供高水平的医疗保障。加快城乡养老设施建设,坚持利用现有房屋置换改造一批、吸引企业和社会资本投资新建一批,引进知名养老机构发展连锁经营,规划建设一流养老社区、老年度假村,健全功能设施,培养一批具有较高专业素养的护理人员,着力打造“夕阳红”老年服务品牌,加强与海南、北海等国内养老基地的跨区域合作,完善异地医保结算机制,努力建设立足乌海、服务周边并吸引外地老年人的休闲康养基地。

专栏:重点建设项目

甘德尔山生态文明景区基础设施

阳光田宇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龙游湾湿地公园项目

满巴拉僧庙旅游基础设施项目

金沙湾生态景区基础设施项目

胡杨岛旅游休闲项目

沙漠度假岛项目

沙漠水城

乌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园项目

乌海湖旅游休闲体验区项目

海勃湾北部生态及沿黄休闲农业观光旅游项目

乌海湖旅游码头配套基础设施项目

乌海湖西岸马堡店低空飞行基地项目

水上浮岛项目

蒙中医院二期

新建市人民医院门诊医技综合楼

市传染病院

海南区人民医院医养结合中心

狮城老年公寓

爱心老年公寓

东兴老年公寓

四、加强农牧业现代化改造,助力城乡统筹和乡村振兴

配合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建设现代都市型农牧业为目标,加强现代农牧业产品、生态、景观、旅游等多功能的综合性开发,构建以葡萄和蔬菜为重点休闲旅游观光农业为突破、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体系,促进乡村产业兴旺,着力打造城乡融合先行区”。

(一)特色农畜产品基地建设工程

加快推进葡萄种植基地建设充分发挥葡萄地域品牌优势和生产加工优势,坚持鲜食葡萄、酿酒葡萄并重,积极引进葡萄新品种,因地制宜、适地适栽,合理布局种植区域积极推广葡萄专业村标准园生产经营模式引导葡萄产业适度规模经营。推广标准化、绿色化、机械化生产技术,降低生产经营成本,保障绿色优质供给提质增效健全农企利益联结机制,鼓励汉森、阳光田宇等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发展,打响世界沙漠葡萄酒品牌。

适度发展规模养殖充分利用农区荒地、盐碱地发展鱼塘养殖,建设海南区标准化养殖园区依托乌海湖,适度发展水产养殖业,并开展休闲垂钓项目

(二)休闲度假体验农庄打造工程

建设特色酒庄酒堡。结合葡萄酒产业发展,大力推进差异化、个性化、集群化葡萄酒庄、酒堡建设,全力打造中国•乌海沙漠原生态葡萄酒庄之都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的高品位、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酒庄产品,构建葡萄种植+葡萄酒生产营销+特色旅游+葡萄酒文化对外交流相结合的产业发展新模式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打造休闲度假体验农庄。依托蒙根花光伏农业园、绿色生态产业园等企业建设集观光旅游、农事体验、科普教育、休闲娱乐为一体的个体农庄、主题农园。发挥农业生态价值和旅游休闲功能,打造一批产业特色鲜明、绿色生态宜居、文化旅游融合的“美丽乡村”和“特色小镇”。创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通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提升都市休闲农业发展水平。

   (三)城乡居民“菜蓝子”建设工程

围绕城乡居民“菜篮子”需求,统筹城乡用地规划优化蔬菜生产基地布局,鼓励和引导蔬菜集中连片种植着力发展高品质、反季节、无公害蔬菜提高本地蔬菜供给能力。积极盘活闲置蔬菜大棚,促进传统农业与光伏产业有机结合,实施一批设施农业、光伏农业项目,提升农业综合效益。

专栏:重点建设项目

内蒙古汉森酒业集团有限公司西部沙地葡萄产业融合发展项目

内蒙古源联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生态农业观光旅游项目

乌海市海勃湾区食用菌全产业链循环发展项目

乌海市蒙根花现代光伏农业园项目

乌海市金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现代化观光农业生态循环经济暨新农村示范项目

乌海市阳光田宇农业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现代农业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项目

五、完善区域技术研发体系,强化转型升级科技引领

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按照整合、共享、服务、创新的建设思路,整合创新资源,集聚科技人才,强化服务能力,加快完善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围绕能源、化工、冶金等特色优势产业改造提升的技术需求部署创新链,围绕产业链条延伸耦合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着力突破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强化科技创新对主导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撑能力。

(一)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工程

加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园区创新平台建设,支持君正PVC、东源科技等重点创新平台做大做强,着力完善创新平台体系。聚焦产业转型升级的创新需求,优化重大科技资源布局,依托企业研发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和新型科技研究开发机构等自治区级创新平台,提高创新资源整合能力,积极申报国家、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院士专家工作站,打造国家、自治区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提高创新平台质量和数量。加快建设转型发展示范区,实施大企业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推广工程,建设一批大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与中小微企业、创客对接的工业创新平台。围绕装备制造、农畜产品加工、现代煤化工等优势产业,巩固和新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二)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工程

建立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的激励引导机制,支持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对外提供开放共享服务,鼓励和支持非涉密和无特殊规定限制的科技资源向全社会开放和共享。鼓励企业研发机构依托政府搭建的科技服务平台,通过“政府购买”或“服务委托”等方式对外开放,服务中小企业。建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加快发展技术服务市场,建成一批创新驿站和技术转移联盟,加强与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合作,积极承接技术转移,增加技术市场的有效供给。发展壮大区域性技术交易市场,配套建设网上交易平台。完善科技金融服务,探索建立科技创新型企业股权交易平台,建立各类创新扶持引导基金。

(三)重大共性技术攻关工程

坚持战略和前沿导向,依托我市新型研发机构和企业研发中心,深化与国内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以重点领域前沿技术和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供给、转移扩散和首次商业化为重点,突出产业互促军民融合等重点领域,制定技术创新路线图,持续加大科技投入,推进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围绕两大化工等主导产业延伸耦合、新材料和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加快组织实施一批科技重大专项。重点支持能源行业煤炭高效采选与清洁转化;化工行业开发和推广应用聚氯乙烯低汞(无汞)清洁生产技术、流化床多晶硅生产、新一代分离膜及膜器等新工艺及装备,支持东源化工军民融合等离子制乙炔技术尽快产业化,水泥行业开发和推广应用新型低碳、高标号熟料生产工艺。通过破解瓶颈制约,保障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技术供给,努力打造自治区西部区域创新中心。

(四)创新型企业扶持培育工程

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引导资金、人才等各类创新要素向优势企业集聚,形成一批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支持重点企业科技创新重大项目纳入自治区科技计划指导范围,支持有条件企业参与国家、自治区科技项目和创新工程,开展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攻关大力扶持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掌握自主研发品牌、具备持续创新能力的示范企业,创建一批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和密集型企业。支持高成长性创新型中小企业发展,培育一批掌握产业专精特技术的“独角兽”企业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程,组织开展科技型中小企业认定备案,落实企业研发加计扣除政策,探索通过购买公共服务等方式,构建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不同环节、不同阶段提供全程服务的专业化、网络化平台。

(五)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建工程

积极培育国家、自治区级高新技术企业,完善高新技术企业扶持政策,扩大高新技术企业规模,力争到2022年我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45家。推进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建工作以打造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载体,用5年左右的时间,按照占地1000亩、产值50-100亿的目标,围绕特种新材料、染料、农药、医药等精细化工和大数据云计算、高端装备、生态农业等领域培育10个科技领先、产业集聚、行业领先的高新技术科技产业园中园,打造千亿级乌海高新科技产业园,逐步升级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六、优化人口结构和人才队伍,完善人力资源支撑体系

践行以人为本发展理念,既坚持发展为了人民,也重视发展依靠人民,把人力资源强市战略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举措,采取有效措施参与全国性人力资源争夺,促进人口尤其是高端人口向我市流入,创新人才引进、培养、保护机制,确保人才能够引得来、留得下、能干事、干成事,为我市长远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协同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

(一)高端人口竞争引入工程

注重发挥人口在供给端是生产要素、在需求端是市场主体两个方面的作用,把扩大人口规模作为增加劳动力供给、扩张市场需求总量的重要渠道,把提升年轻和高端人口比重作为提升劳动力素质、引领消费升级、破解人口老龄化等难题的重点举措。进一步降低我市人口落户门槛,清理就业、就学、社保等公共服务方面的限制性政策和差别化待遇,综合运用共有产权房、人才公寓、购房租房货币化补贴等方式,构建以低门槛、多渠道、增益性等为特点的高端人口安居新系营造拴心留人的宜居宜业环境,以具吸引力的高端人口引进政策积极参与目前全国性的人口人才政策竞争吸引中专以上学历、40岁以下的年轻人口在乌海无门槛落户创业。组织实施万名大学生扎根乌海创新创业工程”,尽快扩大我市人口规模,优化人口年龄结构、素质结构,厚植我市转型升级的人力资本。

  (二)紧缺型人才队伍引进培育工程

培养造就创新型企业家。实施“一企一策”个性化培养措施,针对企业发展不同阶段的差异需求,加大本土企业家培养力度实施创新型民营企业家培养工程, 依托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和跨国公司建设创新型企业家培训基地,推进民营企业家“高端化、定制化、层次化”培养。推进人才柔性引进,以“高精尖缺”为导向,以重大项目建设为平台,积极引进对我市产业转型升级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优秀企业家。加强企业家保护、弘扬企业家精神、稳定企业家预期,为企业家成长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社会氛围。

实施高层次创新人才引进计划。加快引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或掌握核心技术领军型科技创业人才。继续实施高端人才团队引进计划,支持企业引进从事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研发的高端人才团队。推行“人才+项目+平台”三位一体的人才引进培养模式健全高层次高技能急需紧缺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在编制、住房、配偶就业、子女入学、职称认定等方面实施特殊政策。注重培养、引进年轻的拔尖创新人才和科研骨干,建立健全对青年人才普惠性支持措施,加大各类人才工程项目对青年人才培养支持力度。

积极打造区域高技能人才培养高地依托煤焦化工、氯碱化工产业优势和现有职业教育基础,提升乌海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规模和层次,积极探索与行业龙头企业合作办学的方式和途径,与大型企业和周边地区合作共同筹建乌海化工学院,加大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力度。引导企业大力开展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建立以提升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以工学结合为主要载体的“项目培养、攻关培养、互联培养、大师培养、应急培养”等人才培养模式。弘扬工匠精神,引导企业推行新型学徒制,构建名师带徒、技师研修等多元支撑的职业培训体系,努力打造高水平的产业工人队伍。

七、做强龙头与扶持中小并重,建立协同互补的产业组织

把做强大型龙头企业与培育“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紧密结合,壮大一批核心竞争力较强的骨干企业和领军企业,培育一批专注细分领域的“单项冠军”企业,使各类市场主体各展其长,尽快形成大中小企业专业化分工协作的合理产业组织和良好的产业生态,实现相互借力、共生共荣,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的发展格局,不断夯实产业转型升级的市场主体。

(一)大型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工程

继续支持东源科技、君正、恒业成等市场潜力大、成长前景好、科技含量高、产业关联强的大型企业集团做大做强,通过国家及地方重大项目和专项扶持资金的集中投入,支持其通过公开上市、发行债券、票据、并购重组等金融手段汇集发展资源,进一步提升综合实力和区域影响力。针对优势产业的关键缺失环节积极引进中央企业、世界500强企业、国内500强企业和大型民企、上市公司等,进一步扩大龙头企业数量。依托龙头企业,支持同行业企业和上下游企业通过吸收、控股、置换等方式实施战略重组,加快资源要素向优势产业、优势企业集聚,提高产业集中度,推动产业链整合、延长和优化。

(二)中小企业集群培育工程

建立中小微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培育中小微企业创业基地、创业培训机构,以“专精特新”为方向,加快中小企业集群培育力度。鼓励专业化发展,围绕主导产业和大企业、大项目,引导中小微企业采取专业分工、服务外包、订单生产等方式,针对专门的客户或市场开发专项技术和生产工艺,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培育发展一批专业化水平高、配套能力强的中小微企业。支持精细化发展,在新能源、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业、信息等产业,引导中小微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不断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推动特色化发展,加强园区企业孵化功能,鼓励中小企业采取独特的工艺技术,发展创新型、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支持新颖化发展,引导中小企业树立新颖化理念,以新产品、新服务、新发明、新创造引领市场需求并逐步发展壮大。

(三)知名品牌培育工程

大力实施质量强市战略。推进质量乌海建设,完善质量安全保障体系、质量追溯管理体系,培育和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引导企业深入开展全面质量管理,强化从原料采购到生产销售全流程质量管控。建立产品质量提升长效机制,推动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和质量提升活动,加强质量调查分析和重点行业质量竞争力指数测评,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

实施品牌兴市战略。围绕我市化工、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制定品牌培育规划,加快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与核心竞争力的品牌产品和品牌企业。支持企业努力争创名品、名企、名牌,打造一批质量稳定可靠的优质产品,培育壮大几家标志性领军企业,创建一批有特色有影响力的知名品牌。积极开展知名品牌示范区创建活动,大力培育区域品牌,宣传推广具有地理标志的区域品牌。

积极推进标准化建设。建立健全工业标准体系,围绕新兴产业培育和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推进制定新兴产业标准、修订传统产业标准。加快服务业标准化步伐,着眼服务业提质增效,以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和经营管理模式创新为重点,加大服务标准制定实施力度。支持企业参与自治区标准和国家标准的制定实施,鼓励企业将发明专利转化为国家、自治区或地方标准。

八、提升园区及城市承载功能,打造优质高效产业载体

实施园区振兴计划,推进工业园区优化提升;深化产城融合发展机制,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推动城市发展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着力提高工业园区对产业的承载能力、城市对高端人口的集聚能力,为产业转型升级打造优质高效的产业载体。

(一)工业园区优化提升工程

积极创建“四型”工业园区。构建循环链接型产业体系,推行绿色低碳型发展模式,形成生态花园式园区面貌,创建生态型园区。大力推进园区工艺及产品创新、体制机制创新、业态和模式创新,建设创新型园区。支持园区开展智慧管理,推动智慧工厂试点示范,鼓励企业发展智能制造,建设智慧型园区。按照国际化的经营视野,建立完善大范围宽领域的区域合作机制,提升跨区域资源整合和市场开拓能力,建设开放型园区。

提升园区建设及运营水平。按照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加大园区基础设施投入,高标准规划建设园区基础设施,补齐园区基础配套设施短板,提升园区承载能力,打造高水平的产业发展载体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高信息、创业、培训、融资、产品展览展示等公共服务水平;推进园区建设和运营模式创新,探索多元化的园区运营模式,全方位提高服务企业能力,切实提升园区软实力进一步提高产业准入门槛和节能环保要求,从发展源头控制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项目的引进,推进建设用地、环境容量指标向盘活存量、管理精细的园区倾斜。

优化园区产业分工。科学把握工业园区功能定位,合理规划各园区功能布局。按照协同周边、错位发展的理念,科学确定园区产业定位和分工,避免同质化和低水平恶性竞争,实现园区之间产业相对错位发展,形成各具特色、差异化的发展格局。海勃湾工业园区重点改造升级焦化、水泥、玻璃、陶瓷、钢铁等建材冶金产业培育壮大装备制造、新能源、大数据、节能环保和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清洁燃料产业。乌达工业园区重点发展氯碱化工、精细化工,推动氯碱化工、有机硅等产业延伸升级加快发展工业固废处理为重点的节能环保产业。海南工业园区重点做细、做长煤焦化工、氯碱化工产业链,加强副产品综合利用,以硅锰、高碳锰铁为方向推进特色冶金产业延伸升级。低碳产业园区重点发展乌海及周边地区初级化工产品延伸加工,加快发展精细化工、生物制药、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

专栏:重点建设项目

工业园区基础设施提质改造工程

乌达工业园区2017年市政基础设施道路工程能源路、如意路项目

渡口至苦水沟(蒙宁界)一级公路(低碳产业园西环路)工程

海南工业园综合管廊一期项目

低碳产业园工业供水工程

低碳产业园生活供水配水厂、净水厂工程

海勃湾工业园区厂房建设一期项目(京运通项目配套)

海南工业园国华西来峰发电厂改造项目

(二)城市市政公共设施完善工程

塑造产城融合的城市空间结构围绕产业、城市双转型需要,进一步打造环山、环湖核心发展区,加强环乌海湖周边、甘德尔山旅游区和滨河二期、滨河西区开发建设,全力打造以文化旅游为特色生态绿洲为基础山水园林为灵魂的乌海湖黄金岸线,积极推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区打造成为便捷、舒适、宜居的高品质生态宜居区。加大对城农区闲置空闲用地的整合力度,强化主体功能分区,增强产业转型升级国土空间保障,确保重点区域、重点项目用地需求。

进一步优化美化城市环境。突出山、水、湖城特色,体现多元文化内涵,高点站位设计城市,高品质建设城市,通过打造“魅力乌海”集聚产业和人才。把生态环境建设作为提升城市宜居水平的重点,加强城市景观建设和城市周边生态环境建设,以水为核心,水系、路网、园林、景观一体化设计,力争将乌海打造成自治区西部最美的中心城市。积极推进城市绿化,加快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建设完善城市绿地系统。加强城市美化亮化,以公园广场、城市水系、桥梁道路、标志建筑等的亮化改造为重点,打造既具乌海特色又富现代气息的亮化景观。

完善市政基础设施。以持续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为目标,统筹推进新城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旧城区市政基础设施更新改造,超前规划电力、通讯、给排水、供热、燃气等地下管网建设,提高城市道路铺装率、集中供热率、燃气普及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等。加强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建设高效率的生活消费设施。优化中心城生活功能区,完善高端商业金融、文化娱乐、旅游服务、健身休闲生活消费基础设施,提升环境品质,不断丰富商贸、健康、养老、体育、文化等服务产品供给加快提升区域中心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将城区打造成为辐射周边的区域生活服务消费中心、便捷舒适的高品质生态宜居区。

(三)高铁商圈规划建设工程

抓住呼包银高铁建成通车后时空转换带给我市的产业发展机遇,加快修编和实施城市总体规划,规划以高铁站场建设为核心的综合立体化区域交通枢纽,并以综合交通枢纽为中心,加强站场周边城区模块结构改造和功能优化,完善服务于人流物流服务集散的市政基础设施配套和商贸基础设施,建设高水平的高铁相关产业载体。

(四)滨河CBD建设工程

配合环乌海湖高新技术产业区规划,优化滨河新区的功能布局,规划建设高水平的城市CBD,为发展科技、商务、金融、设计等现代服务业,打造高水平的楼宇经济载体。

(五)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打造工程

加强服务业布局优化,通过引入新业态、新模式实现增量带动存量提升,加快建设和提档升级一批服务业集聚区,形成现代物流园、商贸服务区、旅游休闲区、中央商务区、科技创业园等门类齐全多样、功能特色突出的现代服务业区块,促进服务业规模化、品牌化、高端化发展,成为产业发展的新高地和城市功能的新亮点。

专栏:重点建设项目

乌海市综合管廊一期工程

乌海湖右岸绿化工程(乌海黄河水利枢纽大坝-巴音赛黄河大桥)

城区道路绿化及绿地建设项目

甘德尔河岸景观绿地绿化(世纪大道至快速通道,河岸两侧)

净水厂及配套管网改造工程

海勃湾区垃圾渣土场建设工程

海勃湾区立体停车场项目

海南区道路改造及新建工程

宜化广场(滨河区CBD商务区项目)

九、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区域产业支撑条件

抓住国家基础设施升级拓展的战略机遇,落实自治区“七网”同建强基础战略,创新投融资形式,大力加强城乡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完善并形成综合立体的区域交通体系、保障有力的能源动力供应体系、高速低费泛在的信息网络体系和可持续的水资源保障体系,改善产业发展硬环境,不断强化产业转型升级的“硬件”保障。

(一)交通基础设施扩能提升及互联互通工程

加快完善公路路网。以促进周边地区(包括蒙古国)煤炭资源和生产要素高效、低成本流动为重点,打通瓶颈路段,优化路网结构,提升通行能力,实现市内结网、市外成环,全面畅通乌海与毗邻地区之间、三区之间、新旧城区之间的出入通道。推进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加快公路客货站场建设,围绕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加强物流园区和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 提升物流配套能力, 切实降低企业通关成本和物流运输成本。

进一步优化区域铁路网。按照“客运提速、货运无缝、客货分流”的发展目标,加快呼包银铁路客专(乌海段高铁)等项目建设进程,规划建设乌海高铁客运站,疏解货运压力。推动乌海北货场、乌海国际物流中心、乌海国际陆港等大型现代物流园区铁路专用线建设,高标准推进低碳产业园物流配套铁路建设,启动乌海站货场迁建项目,实现货运无缝对接。加大与铁路、公路等单位协调力度,支持骨干企业建设、运营铁路专用线,增强物流配套能力。

提升乌海机场承载能力积极拓展国际国内航线,优化国内航线、开通国际航线,着力打造自治区西部区域重要的交通中心。发展航空物流,全面提升乌海机场航线通达能力和货物流通能力。编制乌海航线网络规划,实施乌海机场飞行区扩建工程,满足各种机型和新增航线需要。探索机场产业与非航产业互补发展新模式。

专栏:重点建设项目

包头至银川高速铁路建设工程乌海段

海勃湾区观音寺、兴海寺、海南区觉海寺和满巴拉僧庙宗教文化旅游景区道路

省道S217海勃湾绕城段及连接线工程

乌海西至吉兰泰线改造工程(乌海段)

乌海鸿达交易中心铁路专用线工程

源通物流园铁路专用线

乌海经济开发区低碳产业园区新建铁路专用线工程

京海电厂二期新建铁路专用线工程

乌海北中心货场项目

乌海机场飞行区扩建工程

东源科技公司铁路专用线工程

乌海及周边经济开发区铁路货运环线建设项目

(二)信息网络提速降费工程

进一步完善信息基础设施。以电信、移动、联通、广电网络运营商为主体,加快通信网络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优化骨干网络,升级接入网和区域网,发展农区宽带网络,建设乌海政务云中心,规划建设视频中心和大数据中心,加快推进光纤到户、无线城市建设,实现城市家庭宽带全接入和城市无线网络无缝化覆盖,积极创建“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加快数据通道建设,完善与周边盟市、自治区和省际通道设施,为大数据中心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努力建设智慧乌海。落实“互联网+”行动计划和《国务院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以“民生导向、统筹规划、集中共享、强化应用”为原则,推进城市管理智能化和网络化,进一步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和“信息惠民示范城市”建设水平,构建以“一云、两网、四库”为架构的智慧城市建设“乌海模式”。

专栏:重点建设项目

中国联通乌海网络建设

中国电信乌海网络建设

铁塔乌海基站建设

食品药品监管信息平台

电子商务园建设

智慧乌海民生服务平台

社区自助服务平台

城市管理信息化、精细化综合治理工程

(三)输配电及油气网络提升改工程

着力提高电网保障能力。按照适当超前的原则,在满足本市企业用电需求的基础上,加大高压送、输电主通道的建设力度,加快推进“阿拉善、乌海—华中”电力外送通道建设。完善区域电网,改造升级农区电网,提高电网供电可靠性、安全性,建成可靠、稳定的动力网。探索区域微电网建设的有效模式,加强电网智能化改造,推进智能电网建设,完善城乡输配电网络。

完善区域油气管道布局。适应“焦炭气化制天然气”产业发展需求,规划建设输气管道和加气站。统筹推进加气站、加油站、新能源电动汽车充电站(桩)的规划建设。

专栏:重点建设项目

乌达北500千伏变电站220千伏线路接入工程

乌海如意220千伏输变电工程

乌海红泥湾220千伏输变电工程

乌海黄河变220千伏加强电源线路工程

乌海龙游湾110千伏输变电工程

乌海生态110千伏输变电工程

乌海宝音110千伏输变电工程

北部城区天然气入户工程

海南城区天然气管网工程

乌海电业局恩和220千伏输变电工程

(四)水资源保障能力提升工程

推行水资源梯级利用。加快建设中水系统,优化锅炉给水、工艺用水制备工艺,加强凝结水、冷却水、再生水等非常规水源开发利用,积极开展中水回用,推动处理合格的中水用于工业生产、城市绿化。

加强城市水系建设。围绕乌海湖功能拓展,改造现有山洪河道,宜湖则湖、宜河则河,基本建成城市河湖水系,构建以百里黄河为轴心的健康水生态体系,提升城市品位。

加强供水保障工程建设。推进水资源条件与产业布局相匹配,加快建设乌海经济开发区供水工程等重点项目,解决园区重点工业项目的用水问题,提高水资源保障能力。

专栏:重点建设项目

内蒙古乌海市海勃湾区绕城水系项目

乌海市西部节水增效与节水改造项目

乌海市节水型社会建设项目

海南区抗旱应急水源工程

巴音陶亥水保站提质扩能项目

海勃湾区老旧扬水站提升改造工程

十、深化体制改革机制创新,全力改善区域营商环境

落实建立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三有”经济体制要求,着力打造具有区域竞争力的投资贸易首选区。抓住商事制度改革和新一轮机构改革的契机,加快推进放管服改革,进一步理顺政府管理职能和边界,修订完善招商引资政策体系,破除制约产业转型升级的体制机制障碍。稳步推进财税、金融、科技、国有资产管理、城市管理等领域改革,不断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改善企业投融资、兼并重组、技术引进等要素整合条件。探索不同地区、行业、劳资、政企等多方面的利益分配机制创新,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创新活力动力,为产业转型升级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一)转型升级及创新创业宣教工程

市宣传部门牵头,集中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网络媒体等各级各类宣传资源和平台,采取集中培训、新闻宣传、发表文章、学习讨论、典型说法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我市产业转型升级及创新创业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宣教活动,引导干部群众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提振转型升级的信心和决心。引导社会形成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弘扬企业家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倡导劳动光荣、诚实守信的社会风尚,树立精益求精、苦干实干的敬业风气,为产业转型升级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二)现行产业政策清理及修订完善工程

发改、财政、经信、税收、自然资源、环境保护等部门组织专门力量,对我市现行的各类产业政策、财税政策、投资政策、土地政策及招商引资优惠政策进行梳理,废止一切制约产业转型升级的政策规定。重点是停止保护落后产能和僵尸企业的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电价优惠及信贷支持等政策,促进落后产能退出和市场出清,引导生产要素向生产得好、制造得优”的优势企业集聚。清理民营经济在市场准入、特殊资质要求、融资差别化待遇等方面的歧视性政策,着力解决民营企业面临的“玻璃门”、“旋转门”问题。出台创新激励、创业扶持、财产权保护等新的利益分配支持政策,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扫清制度障碍。研究制定新时代、新常态背景下新的招商引资政策,在国家和自治区相关法律法规允许范围内,适度提高政策优惠力度,进一步提升政策竞争力。

(三)开放协作机制建立工程

为有效加强我市与周边地区协作并积极参与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区域合作战略,提高我市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各职能部门要安排专门人员负责开放协作事宜,围绕改善我市要素外引、市场外拓、服务外展方面的条件,主动走出去加强与相关地区对口部门的沟通协调,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并逐步建立长效合作机制。探索建立GDP及投资核算、税收分成等多方面的地区利益分配机制,为我市各区之间优化产业分工、加强周边地区产业合作提供制度保障。完善乌海海关国际陆港服务功能,加强与乌力吉、策克、甘其毛都等口岸的交通基础设施和工作衔接,全面对接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深化与法国利布尔纳市等国际友好城市的互动交流,提升我市对外开放的国际化水平。

(四)营商环境提升优化工程

加快实施招商引资专项行动,研究制定级层面的招商引资指导意见,各区成立专职招商引资工作组围绕我市产业转型升级重点领域,加快实施各产业的专题招商引资行动。建立级招商引资项目预审制度,按照全产业差异化发展要求统筹安排招商项目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大力实施产业链招商、平台招商、会议会展招商、飞地招商等模式,增强招商的针对性、有效性。建立完善招商服务系统,加快项目库和工程咨询专家库、产业地图招商引资“两库一图”建设着力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建立健全重大项目全方位服务保障制度,实现项目洽谈到投产运营“一条龙服务”。强化政策激励作用,支持三区和工业园区在法定权限内配套制定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实行“一区一策、一园一策、一企一策”,对引进重大项目、重要成果、重点人才、做出突出贡献的相关单位、企业和中介组织,按照项目落地达产过程分阶段给予奖励。

章 规划实施与保障措施

建立规划实施工作推进机制,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工作责任,调动全社会发展服务业的积极性,努力完成规划任务目标。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由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有关部门参加的产业转型升级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要强化对产业转型升级的宏观指导和统筹协调,各成员单位要根据职责分工,主动作为,加强协作,形成合力。各区各有关部门要制定规划实施方案和配套措施,并把规划实施工作摆到重要议事日程,主要领导要亲自研究、亲自部署,定期听取工作汇报,及时研究解决规划实施中出现的问题,确保目标任务落到实处。加强对行业协会的工作指导,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对产业升级的作用。

二、强化安全监督考核

落实企业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工作的全面责任,完善落实混合所有制、境外中资企业安全生产责任。督促企业依法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和注册安全工程师。严格实行企业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各岗位的责任人员、责任范围和考核标准,加强对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情况的监督考核。完善企业从业人员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制度。严格执行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安全设施、职业健康“三同时”(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制度。制定安全风险辨识与管理指南,完善重大危险源登记建档、检测、评估、监控制度。健全隐患分类分级标准,建立隐患排查治理第三方评价制度以及隐患自查自改自报的管理制度。严格落实企业安全生产条件,保障安全投入,推动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升级,实现安全管理、操作行为、设备设施、作业环境标准化。鼓励企业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安全管理体系。

三、加强区域协同

深入落实自治区关于乌海及周边地区一体化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积极推进我市与相邻地区协作发展,争取自治区建立专门的协调机构统筹“小三角”地区管理,加强我市与周边地区产业配套协作、基础设施衔接和政策对接,以更加开放的理念、主动的态度、创新的思路和统筹的政策,尽快扩展与周边地区发展互补性领域的广度,提高协同发展竞争性领域的深度,提升融合发展拓展性领域的质量,力争形成区域协调和谐发展的格局。

四、争取上级支持

鉴于我市属于资源枯竭型城市,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生态、民生等支出较多的实际,积极争取国家和自治区在税收方面适当降低我市上缴比例,落实国家支持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财税优惠政策,加大对我市产业转型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在产业项目引导扶持方面,争取自治区发改、财政、经信、环保、商务、农业、旅游等有关部门在规划、项目、环评等方面加大倾斜力度,支持我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

打印 关闭

上一条:

下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