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区唯一!乌海这项工作入选全国优秀案例

发布时间:2024/04/06|来源:乌海融媒|专栏: 本市动态

分享到

     近年来,我市稳步提升社会救助标准,积极开展社会救助改革创新,全力整合救助资源、提高经办能力、提升服务质量,让社会救助更便民、更高效、更暖心。我市服务类社会救助案例获评民政部“2023 年度社会救助领域创新实践优秀案例”,成为全区唯一入选案例。

“互联网+社会救助”救助更便民

   “王阿姨,身体好些了吗?”海勃湾区凤凰岭街道办事处蓝天社区社会救助协理员窦海燕到低保户王阿姨家中协助其完成定期认证。

  “谢谢你们的帮助,我们老两口再也不用坐上公交车去街道进行低保认证了,真是太方便了。”低保户王阿姨激动地说。

    我市率先在自治区启动运用社会救助信息化系统,构建“互联网+社会救助”救助模式,在市民中心和20个镇(街道)配备了社会救助智能申报一体机,在市民政局微信公众号链接低保微服务平台,实现社会救助“全程网办”“一网通办”;推动救助服务向移动端延伸,在享低保对象通过手机移动端定期报告系统每月进行认证,率先在自治区实现低保全市通办,做到有需求随时办理和推行无纸化办公,异地居住群众在居住地即可进行申请,让救助申请“触手可及”,救助对象“主动发现”,急难情形“一键预警”,审核审批“快速便捷”,实现精准救助、温暖救助、高效救助、智慧救助。

推行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救助更高效

  “现在申请低保真的是太方便了,不用来回跑动了,工作人员非常热情……”低保户杨大姐看着到账的低保金开心地说。杨大姐主要靠打零工维持生计,家中还有两个上学的孩子,因丈夫的去世和大额的支出导致生活陷入困难,经审核确认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

   近年来,我市全面推行社会救助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不断细化配套政策,陆续出台了《乌海市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具体措施》《乌海市最低生活保障对象认定办法》等 20 余项社会救助配套政策,简化社会救助申请程序,对初审公示无异议的低保申请不再进行民主评议,不断压减办理时限。建立“明白告知—诚信申报—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闭环管理,推动实现低保、临时救助等社会救助业务审核审批流程简便、服务优化、管理严格、责任明晰,进一步解决群众办事难、办事慢,多头跑、环节多等问题,大大提高了办理效率,不断提升了人民群众满意度和获得感。

“货币+实物+服务”救助更暖心

  “现在的救助政策真的是越来越好了,经过一周期的康复训练,我感觉我的手臂越来越有劲了,下肢的疼痛也减轻了……”尤某开心地对工作人员说。

   尤某由于下肢瘫痪,无法行走,经服务类生活救助承接主体和康复师评估后开展康复训练。经过一个周期的康复训练,尤某上肢肌力由三级提升到四级,下肢神经疼痛有所缓解,生活自理能力得到了提升。

   我市率先在自治区构建“货币+实物+服务”社会救助模式,全面开展服务类社会救助,针对困难群众不同困难类型、程度、特点,分类实施 6 类 24 项具体服务,创新服务类社会救助“五步工作法”,实现救助服务三个“转变”。

   同时,我市通过“确定范围、明确内容、开展服务、建立档案、监督评价”服务体系,解决实际问题,破解微小难题,满足困难群众多样化和差异化救助服务需求,不断提升困难群众幸福指数。一是实现“兜住底”向“兜好底”转变,瞄准困难群众更高维度的服务需求,从满足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转向满足困难群众的心理疏导、精神慰藉、社会融入等多样化、个性化服务。二是实现“单一主体”向“多元主体”转变,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整合救助资源,培育救助主体,发掘救助力量,引导整合资源60余个,共同开展家庭综合服务,形成政府、社会组织、社区邻里、家庭互助等多元共担的格局。三是实现“授人以鱼”向“授人以渔”转变,精准开展服务,通过链接资源、赋能提升、就业引导等方式,对有就业需求的人员提供技能培训、就业信息等服务,增强困难群众内生动力;针对“一老一小”等特殊困难群体,提供心理干预、精神慰藉、亲情重塑等社会融入服务,促使其依靠自身能力解决问题。

文章搜索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