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久久为功 逐“绿”前行 生态乌海交出高质量发展时代答卷
发布时间:2023年08月15日 作者:发改委站点管理员 来源:乌海日报 浏览次数:
久久为功 逐“绿”前行 生态乌海交出高质量发展时代答卷
我市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纪实

05533b62-4e73-4eb1-ad10-724a182317c6

  2020年5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提出,“着力抓好乌海及周边地区等重点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对乌海及周边地区等重点区域生态环境提出了明确要求和殷切希望。

  殷殷嘱托,重任在肩。近年来,我市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着力抓好乌海及周边地区等重点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重要指示精神,深入推进生态治理三年行动,聚焦“七治”全面发力,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坚定不移走好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如今,一幅天蓝、地绿、水清、人和的大美乌海画卷已然展开。

  打出“七治”组合拳

  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生态兴则文明兴。这是一份写在绿水青山间的答卷,更是一份写在人民心里的答卷。 我市成立了由市委书记、市长任双组长的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领导小组,抽调专人组建工作专班,制定印发了《乌海市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三年行动方案》和治企、治水、治矿、治场、治车、治路、治气7个专项工作方案,以零容忍的态度狠抓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

  三年来,我市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力度累计投入资金42.78亿元,实施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364个,全力解决环保突出问题,下决心把污染治理好、把生态建设好。

  三年来,我市全面抓好各类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

  三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七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以“治企”为抓手,我市积极响应“双碳”战略,落实“双控”目标,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稳步推进焦化产业整合重组升级。大力开展绿色体系建设,成功创建国家级绿色园区1个,自治区级绿色工厂8个、绿色产品1个。推广使用新能源车辆,在重点企业设立电动重卡绿色通道,实现优先通行。推动产业园区“焕新提质”工作,开展开发区“焕新提质”,翻新道路24.7公里、新增绿化面积17.8万平方米,完成23家企业30个物料堆场封闭治理,园区面貌大幅提升。

  以“治矿”为抓手,我市坚定不移推进矿权整合,狠抓矿区环境综合整治,高标准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强化生产作业扬尘智慧管控,排土场火点实现“动态清零”,最大限度降低扬尘污染。

  以“治路”“治车”为抓手,我市加强矿区园区公共道路养护,从严治理货运车辆超载、超高、不盖苫布等违法行为,完成矿区道路两侧封闭管理,加快推广“公转铁”“散改集”“油改电”等绿色运输方式。

  以“治水”为抓手,我市全面贯彻“四水四定”原则,坚持把水资源作为最大刚性约束,强化工业用水管控,优化水资源配置,推行水资源预算管理,加强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深入推进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污染、水安全“五水共治”,全力打造深度节水型城市。

  以“治气”为抓手,我市突出抓好工业企业无组织排放治理、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库区扬尘污染整治等专项治理,推进冬季清洁供暖,建成大气污染精细化监管系统,建成“空天地一体”大气监测体系,实现对异常排污行为的全面感知、精准定位、实时告警、快速管控。

  以“治场”为抓手,严禁各类物料露天堆放,清理“小散乱污”、非法配煤场,全面启动综合性煤炭产业园建设,推动煤炭洗选企业生产规范化。

  2022年,我市中心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共计305天,达到有监测记录以来的最好水平;PM_10年均浓度达历史最低;黄河乌海段水质持续保持Ⅱ类,水质状况优;获评全国首批再生水利用配置试点城市和自治区节水型城市……“七治”工作的同步发力, 使我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

  擦亮生态底色

  筑牢绿色屏障

  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是必须迈过的“火焰山”。

  走进市十七公里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示范园,登高望远,满目葱茏、绿意盎然。10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地。如今,这片占地2200亩的示范园中挺立着近20万株树木,在骆驼山矿区与甘德尔山生态文明景区之间形成了一条“绿色长廊”。

  我市三面环沙,干旱少雨,生态环境脆弱。一代代乌海人坚持不懈战风沙、播新绿,以吃苦耐劳、一往无前、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蒙古马精神,在城市周边构筑起一道防风固沙的生态屏障,荒漠化面积和沙化土地面积实现“双减少”,书写了“绿进沙退”的生态奇迹。

  历届市委市政府把城市绿化、生态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城市档次和品位显著提升。我市建成了青山翰墨园、滨河景观带带状公园等数10项绿化精品工程。对市人民公园、市植物园等主要公园和广场进行绿化改造升级;全市已建成大型公园、广场30余处;建成由林荫大道、滨河大道等街路组成的城市林荫路系统……一大批绿化精品工程,使我市园林绿化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成功跻身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之列。

  为让市民乐享绿色福利,我市着力打造“五分钟休闲绿地”和“十分钟休闲圈”。按照“沙地绿洲、水上新城”的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原则,采取拆违建绿、拆墙透绿、沿墙挂绿等措施,在原有主题鲜明、风格迥异的生态公园、广场绿地的基础上,又新增了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园林景观,提高了城市绿化景观的档次和品位。同时对林荫大道、滨河新区等新建、改建道路两侧设置的景观绿带,采取乔、灌、花、草与色块结合的景观设置方式,形成了“春花、夏荫、秋景、冬绿”的道路绿化风格。

  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色背后,映照出乌海人追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拼搏干劲,更见证了我市不折不扣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生动实践。如今“来沙漠看海”越来越令人神往,大美乌海吸引着更多人的目光。

  拓宽绿色低碳新赛道

  激活发展新动能

  生态环境和污染问题,表面上是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经济结构、发展方式问题。我市因煤而建、因煤而兴,一个时期以来形成了以能源、化工、建材、钢铁冶金为主导的工业产业结构。

  新发展阶段,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在转型发展关键期,我市坚持把产业绿色低碳转型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决落实“双碳”“双控”要求,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发展的底线,把节能减排降耗作为引进、建设项目硬指标,倒逼产业转型、技术升级,向绿色要发展红利,努力在生态与发展、美丽与富裕中实现共赢。

  让传统产业焕发新生,是我市顺利转型的关键。为此,我市制定了《焦化产业重组升级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焦化产业重组升级高质量发展产业规划》,强力推进煤焦化工产业提档升级,推动产业空间布局由城市周边分散式向工业园区集中式转变,煤炭资源利用由原材料加工向综合集约利用转变;聚焦产业链供应链布局创新链,提升能源资源加工转化水平,打造高效循环、关联紧密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加快传统产业的数字化改造步伐,深入开展“上云用数赋智”行动,建设一批智能工厂、智能车间、智能园区、智能矿山,传统产业展现了新形象,焕发出新生机。

  在推进传统产业迭代升级的同时,我市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按照“巩固煤焦、提升化工、培育战新、拓展装备、优化传统”的产业发展思路,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全力打造现代煤化工、硅基新材料2个产业集群和精细化工、冶金建材、装备制造、现代能源、可降解材料5个全产业链群,探索出了一条契合乌海实际,以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东源、华恒等超百亿元可降解材料一体化产业项目陆续投产,建设全球最大BDO一体化生产基地;打造以光伏全产业链和新能源电池为主要方向的新能源产业集群,东方希望、国轩高科、抽水蓄能电站等一批全产业链项目加快推进。建成投用光伏+矿山生态修复与综合利用项目5个,全区首个跨盟市合作绿电项目签约落地,新能源新增并网35万千瓦……短板产业在补链、优势产业在延链、传统产业在强链、新兴产业在建链上深耕细作,一条条现代化产业链正在“高”与“新”中不断激发,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澎湃动能。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市将踔厉奋发、接续努力,坚决扛起黄河入蒙首站首责,抓实抓好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实施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提质行动,统筹推进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坚决沿着“七治”方向系统发力、常态巩固、提升长效,为厚植“北疆绿”、增色“中国蓝”、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打印 关闭

上一条:

下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