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扫描了几百万上海人的信用大数据后,一位中年男子脱颖而出,成为“上海信用第一人”。在一个自主研发、满分为1000分的信用评分模型中,他得到840.23分,而全市能超过800分的人只占千分之一。这个信用评分体系,是由上海市征信办、市公共信用信息服务中心牵头推动,由本地极具实力的信用服务企业“正信方晟”研发完成。实际上,这也是国内覆盖区域信用主体数量最多、信息来源最权威的信用大数据研究。年内,这个评分体系有望向所有市民开放查询。
上海的信用评分体系,参与评价的主要是三大类信息:基础信息:包括被评价人的年龄、职业等,这构成了他的基础分;正面信息:受表彰、参与公益慈善越多,加分越多;负面信息:包括水、电、燃气欠费等失信行为,这是减分项。这些信息原本分散在全市近百家公共机构中,包括各级政府、法院、工青妇等社会组织。过去几年,上海投入大量精力,打破数据封闭和信息孤岛,将3亿多条信息归集。
除了个人,该研究还建立了企业信用评价模型,并形成了行业大数据报告。尽管信用评分模型可能继续优化,数据挖掘也可以进一步深化,但目前的进展,已经为持续观察上海的信用状况演变,落下了重要的第一笔;同时,为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创新创造了条件。
不久前,上海推出新政,将新能源车的财政补贴、免费沪牌等,与买家的个人信用挂钩。如果有信用分的帮忙,就像政府可以为新能源车的买家划定信用分数线,甚至能根据不同分值,设定不同的优惠力度。基于这一原则,上海的户籍管理、人才引进、社会保障等,完全有可能引入信用分,将其作为公共资源差异化配置的标准。
此外,上海也将在某些重点行业,把信用分和信用大数据用于监管制度创新。相关人士表示,对于出租车、房产中介、保险等的从业者,政府可以通过定期的“信用体检”,形成重点监管名单;在餐饮、贸易、科技等行业,可以基于企业的信用等级,绘制“信用地图”,发现潜在风险。
(来源:文汇报)
乌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16年8月4日
上一条:
下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