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产业政策与我市工业形势
发布时间:2006年03月13日
作者:
来源:
浏览次数:
1976年乌海市成立,已成为初具规模的新兴工业城市,工业总产值1.4亿元,主要产品产量为原煤492万吨、水泥16.44万吨,工业经济结构以原煤开采、水泥建设等重工业为主。经过“五五”、“六五”、“七五”、“八五”、“九五”、“十五”我市按照“关小、促大、扶优、限劣”的结构调整思路,加快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促进可持续发展。通过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加快对外开放步伐,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工业经济结构逐步形成以能源、冶金、建材、化工为主的四大支柱产业。我市经过建市以来30年的建设和发展,工业经济是全市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虽然近年来我市工业有了迅猛飞速的发展,但是工业中仍存在产业结构总体层次和水平较低,产业协作与互补性差,产业结构链条短、结构不合理等突出问题。为进一步提高我市工业整体素质和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依照国家产业政策,实现可持续发展,加快对我市工业经济结构进行战略调整已刻不容缓。
根据乌海工业的发展现状,结合国家新的产业政策,“十一五”要充分发挥我市比较优势,结合我市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实现工业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以大企业、大项目为支撑,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形成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经过多年来工业经济发展经验可以看出“十一五”新的经济增长点主要是深加工项目,我市要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对于限制类和淘汰类的项目坚决不予审批,鼓励类项目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采取政策措施予以鼓励和支持。针对我市支柱产业和主要产品面临的严峻形势,大多数产品供大于求,产品价格下降,许多企业出现难以为继的现状。
(一)电石
2005年,我国电石市场变化较大,市场供需结构由供不应求转为供大于求。电石平均出厂价格由上半年的2450元/吨降至年末的2150元/吨,下降幅度达到12.24%。国内电石产能迅速扩大和下游行业需求的不足是电石市场价格大幅回落的主要原因。
2006年我国电石行业将进入产业调整期,形成产业规模化、效益化、降低生产成本、合理有效的利用资源和能源,提高生产装置的技术水平与环保水平、加大企业的股份制改造资本结构调整,电石工业与两碱工业的有机结合,是目前电石行业重要的发展方向。
电石属于高能耗产品,电能在电石生产成本中占有60%的比重。粗放且落后的生产技术与生产成本,使原来就十分紧张的电力能源更加不足,已经构成对正常经济的发展,为此国家对电石等高能耗、低效率的小电石企业进行严格整顿。对不符合环保要求以及生产规模的小电石装置全部取缔关闭。这将有助于我国电石市场的结构调整与整顿,我市坚决淘汰取缔敞开式电石炉和5000千伏安及以下电石炉。
我市的电石主要出路就是聚氯乙烯,聚氯乙烯是电石最大下游用户,今年要尽快促成40万吨聚氯乙烯的开工建设,按生产1吨聚氯乙烯需1.5吨电石计算,可以消耗电石60万吨,我市电石基本上本地就能消化。
(二)硅铁
我国硅铁生产规模经过3个扩张时期,由于以资金量小的民营经济、乡镇经济参与为主要特征,缺乏行业指导,所以处于无序扩张状态。
硅铁产能虽然远大于市场需求,甚至两倍于市场需求,但多年来,中国硅铁产能的发挥主要受市场容量、产品价格、电力供应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产能没有得到高效发挥,产能发挥基本在45%—66%之间,内蒙、宁夏两地区产量已超过原来硅铁生产第一大省甘肃省,跃升为硅铁生产第一和第二大区。同时硅铁价格降低,甘肃、内蒙地区75#硅铁出厂价4350—4450元/吨。
国家现在充分认识到中国硅铁生产的现状及特点,陆续出台了许多宏观调控政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实施差别电价,对于现有的硅铁生产企业,按照淘汰类、限制类、允许和鼓励类实行差别电价,对限制类和淘汰类加收惩罚性电费;二是在2004年底以前淘汰3200KVA以下铁合金电炉;2005年底以前淘汰5000KVA以下铁合金电炉;三是对环保建设提出更高要求,要求所有硅铁生产企业烟气必须达标排放,否则禁止生产;四是实行行业准入制度,对新上的硅铁生产项目的生产规模,电炉容量,装备水平,技术含量,环保设施等提出了基本求,这些政策对硅铁今后生产和发展必将产生深刻的影响。
今年国家继续加大对铁合金行业的清理整顿力度,旨在控制铁合金行业的盲目发展,淘汰市场上一些不规范的小企业,保护国家资源、环境,从而建立规范的市场秩序。8%出口退税的取消,对铁合金生产企业影响尤大。电价、矿价的持续不断上涨,对企业成本将形成巨大压力,再加上运输能力不足,以及运输成本不断上涨不确定因素制约,整个铁合金行业面临的形势让人无法乐观。硅铁大量用于钢铁行业,金属镁行业和机械铸造业,化学工业,其它有色金属生产和铁合金冶炼中,我市要大力扶持中润镁业的年产金属镁5万吨、镁合金3万吨项目,生产1吨金属镁需1.2硅铁,本地可消耗硅铁6万吨,我市硅铁面临形势严峻。
(三)焦炭
自2002年以来,随着全球钢铁业的快速发展,焦炭一度出现供应紧张的局面,国内外焦炭价格上涨迅猛。鉴于此种状况,各国为降低对中国大陆焦炭出口的依存度,纷纷恢复、改扩建焦炉,预计到2005年-2006年,全球焦炭产能将新增8000万吨,形成供过于求的局面。
近年来,国家对焦化行业实施宏观政策调控,我市严格按照国家、自治区对焦化行业清理整顿工作要求及焦化行业准入条件等相关政策要求,对焦炭行业进行了多次清理整顿,清理整顿后,关闭了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109家1178孔改良型焦炉,关停20万吨以下焦化企业32户,淘汰落后生产能力282万吨,目前,全市焦炭企业生产能力为409万吨。
新建焦化企业必须符合国家发改委2004年第76号文件《焦化行业准入条件》的要求,同时要符合单套年生产能力100万吨以上规模,捣固焦炉炭化室高度要达到5.5米以上(包括5.5米),配煤要达到25%以上,减少主焦煤的使用,焦炭等级为二级,配套项目利用煤气加工甲醇20万吨,煤焦油加工10万吨,煤气发电机组1、2万千瓦。
“十一五”我市要大力发展煤气回收、煤焦油加工、粗轻苯加工等项目,大力支持神华150万吨/年矿井和洗煤厂、4×20万千瓦煤矸石坑口电厂、100万吨/年捣固焦、30万吨/年焦油加工(一期15万吨)、50万吨甲醇、8万吨苯加氢、400万吨捣固焦等项目,总投资75.08亿元。要从根本上改变焦炭为主产品的局在,要以化产品为主产品,焦炭成为付产品。
(四)聚氯乙烯
我国现有聚氯乙烯生产厂家79家,预计未来的聚氯乙烯主要消费行业为建筑材料和电子电器行业,我国的建筑行业发展很迅速,预计今后聚氯乙烯建筑材料市场的潜力还很大,特别是塑料门窗、塑料管等,将保持较高的聚氯乙烯需求量,其他的一些建筑材料,如塑料地板、塑料壁纸、密封材料等,对聚氯乙烯的需求也将稳步增长,此外,一些新型的结构材料和装饰材料也将成为聚氯乙烯消费的新的增长点;在电子电器行业中,聚氯乙烯的主要产品有电缆、电线等,该领域对聚氯乙烯的需求量也将持续增长。在计划机、传真机等办公自动化领域的需求量也不断扩大,另外还有包装材料、汽车内部装饰材料、用于食品包装的高阻隔性能薄膜等等。
国内的聚氯乙烯产量不能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尤其是聚氯乙烯专用树脂料,还要大量依赖进口。聚氯乙烯是我国氯产品中进口量最大的产品之一。
2005年至今,自治区发改委已审批我市109万吨聚氯乙烯,今年争取40万吨项目开工建设,聚氯乙烯项目应是我市大力发展方向。
(五)烧碱
由于烧碱属于基本化工原料,依靠大规模生产装置,创造出规模效益已经成为企业增强市场竞争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因此国内大型烧碱生产装置正在逐渐增多。国内石墨阳极隔膜法电解装置基本淘汰,世界先进的离子膜法装置正在增多。在当前环保要求严格、油价上涨、能源紧缺的情况下,发展离子膜烧碱已经成为氯碱企业调整产品结构、节能降耗、保护环境、增强市场竞争力的主要措施,绝大多数企业将离子膜法装置作为扩建新建的首选,因此国内离子膜法烧碱的发展十分迅速。目前,离子膜法生产能力已达629.2万吨/年,占国内烧碱总产量的44.48%。我国的烧碱企业有200多家,装置规模普遍较小,生产能力超过10万吨的生产企业只有24家,烧碱的总生产能力已经达到1414.6万吨,居世界第2倍,随着生产能力的不断增加,近年来烧碱的产量也不断增加。国内烧碱市场趋于饱和状态。近十几年来由于我国氯碱工业的盲目扩建,使烧碱产能增长过快,而下游相关产业发展滞后,氯与碱的需求不平衡问题越来越突显。而且国内市场上氯产品需求旺盛,而烧碱市场疲软,目前我国成为世界上唯一有烧碱过剩需要出口,却需要大量进口氯产品的国家。
2005年至今,自治区发改委已审批我市105万吨烧碱项目。
(六)水泥
水泥行业由于历史原因,整个行业的产业集中度低,目前全行业约有企业6000多家,目前我国水泥市场仍是以区域市场为主,而且市场上缺乏控制价格、平抑价格的主导企业。
水泥行业作为最早受到宏观调控的行业之一,可以被看做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体温表。目前由于水泥行业系国家宏观调控重点,加之行业整体效益大幅下降,各类银行对水泥企业项目投资和流动资金贷款都严加控制,造成部分大企业贷款发生困难,甚至正常生产经营资金也受到影响。
建材工业是我市四大支柱产业之一,水泥产业在我市建材工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发展新型干法水泥已成为我市水泥工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必然趋势和重点任务。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目前,钢铁、电解铝、铁合金、焦炭、电石、汽车、铜冶炼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突出,水泥、电力、煤炭、纺织行业也潜在着产能过剩的问题。新近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推动部分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题研究了这一问题,明确了调整的原则。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一方面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另一方面也可以成为推动结构调整的难得机遇。从以往的经验看,在经济过热、需求旺盛、产品处于供不应求的情况下,落后企业、落后技术、落后产品还都有生存空间,企业缺乏调整结构的外部压力和内在动力;而在供给能力大于市场需求较多的情况下,市场竞争加剧,企业才会有调整结构的意愿和压力,市场也才有条件淘汰一部分落后的生产能力。
我们要十分珍惜并紧紧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因势利导,化害为利。从今年开始,要把解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最关键的是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利用市场的力量推动竞争,实现优胜劣汰。政府在结构调整中的作用,一方面是通过深化改革,规范市场秩序,为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创造条件,另一方面是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强引导,积极推动。
由于我市资源的有限性和主要产品生产能力过剩,要求我们必须在“十一五”立足现有资源和现有产品,做好大力发展下游产品这篇大文章,如果说“十五”我们注重了量的变化,那么在“十一五”必须注重质的变化,今后要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对科技含量低、资源消耗大,污染严重的粗放型项目要严格审批,要大力支持国家产业政策鼓励类项目,带动我市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