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业务工作 > 发展规划
建材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发布时间:2006年11月30日 作者: 来源: 浏览次数:
建材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一、基本情况 (一)现状 建材工业是我市工业支柱行业之一,为我市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十五”期间,随着西水创业股份公司日产2500吨熟料窑外分解窑、海晶玻璃集团公司浮法二线扩建等一批重点项目的顺利建成投产,作为我市传统优势产品的水泥、玻璃等产品生产能力迅速扩大,进一步增强了我市建材行业的整体竞争能力,主要建材产品生产能力达到水泥350万吨、平板玻璃379万重箱、砖2亿块、建筑陶瓷100万平米。2005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完成现价工业产值71458万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5.3%,实现产品销售收入71074万元,实现利润4205万元,实现税金6504万元,主要产品产量为:水泥熟料1936万吨、水泥1185万吨、平板玻璃373万重量箱,石墨及炭素制品169万吨。 (二)存在问题 1、产业层次低,经济关联度差 我市的建材工业主要以采掘业、原材料工业为主,产品结构不合理的矛盾十分突出,一般产品相对过剩与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的产品短缺同时并存。主要产品全部属于原材料供应型产品。而深加工工业基础薄弱,产业链条较短,产品附加值低,增值能力弱,致使资源优势难以转化成经济优势。 2、墙材企业规模小,工艺落后,装备水平低下 乌海市烧结普通砖生产企业数量较多,目前共有26家,设计能力为2.5亿块,单企业平均生产能力不足1000万块,单企业最大生产能力为3000万块,全部采用普通轮窑进行生产,烧结用燃料都采用煤泥,有的还采用些粉煤灰。26家企业中只有8家具有生产空心砖等新型墙体材料的条件,其中只有3家企业除生产实心砖外,还生产部分粉煤灰砖。新型墙体材料生产厂家少、产量低,技术装备水平和产品质量均有待提高,尚未形成核心企业。 3、环境污染较为严重 砖瓦企业基本以原煤为燃料,水泥企业虽然都配有除尘装置,但除尘效果不佳,粉尘超标普遍。 (三)我市建材工业发展的潜力 1、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向中西部转移为我市建材工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神府、东胜煤田、长庆气田等的开发建设需要大量的建筑材料,西部煤电、交通等重点项目的建设必将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随之带来对建筑材料的巨大需求,为乌海市的建材工业发展创造了条件。 2、乌海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要求建材加速发展。建材工业是我市支柱产业之一,2005年完成产值占全市工业产值的5%左右,实现利税占全市的10%左右。建材工业的发展速度将直接影响全市的经济发展速度,加之新型建材日新月异的发展,客观上也要求我市的建材工业以更高的速度发展。 3、非金属建材业发展前景广阔。我市水泥灰岩、石英砂岩、硬质耐火粘土、软质耐火粘土、高岭土、白云岩、电石灰岩和石墨资源丰富。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非金属材料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只要我们立足于用高新技术发展深加工产品,开发非金属新材料,就能够开辟广阔的市场。 4、乌海是以煤炭发展起来的资源型城市,生态环境脆弱,一方面,以黏土砖为主的墙体材料生产(目前我市新型墙体材料的产量只占墙体材料的20%左右)毁田占地,浪费能源,造成土地沙化,环境恶化;另一方面,随着生产的迅速发展,带来了粉煤灰、煤矸石等工业废弃物排放量的急剧增加。为了乌海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应加快发展以风积沙、粉煤灰、煤矸石、水渣、岩棉等材料生产轻质、保温、隔热、节能等为特点的新型墙体材料,不仅有助于改善人民的居住条件,而且还可以保护土地资源。 5、我市有发展建材工业的优越条件。我市迅速发展的电力工业可为建材工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电力保证。我市及周边地区极为丰富的数十种非金属矿藏,为我市建材工业的发展提供着廉价的原料。特别是我市已有一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建材专业技术队伍,是发展建材工业宝贵的人力资源。因此,我市完全可以建设成为自治区建材工业基地之一。 二、发展思路、目标和重点  (一)发展思路 按照国家“限制、淘汰、改造、提高”的方针,我市建材工业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依靠科技进步,积极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现有企业,努力提高企业技术装备水平,提高产品质量,节能降耗,减轻环境污染,创名牌产品,实现规模经济。力争在“十一五”期末把我市建成自治区主要的建材原材料基地。 (二)发展目标 建材工业产值在2005年完成7亿元的基础上,到2010年完成30亿元。 (三)发展重点 水泥工业。坚决贯彻实施国家鼓励先进、淘汰落后的产业政策,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以西水创业和千峰水泥为龙头,大力发展新型干法水泥,努力提高优质水泥产品的比重,以质量提高替代数量增长。开发劣质能源、工业废弃物在水泥生产中应用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在保证水泥产品质量的前提下,使水泥生产向节能、利废、环保方向发展。加快对中小企业节能降耗和环保的技术改造,促进对废弃物和再生资源的综合利用。“十一五”期间建设一条日产5000吨熟料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使全市水泥生产能力达到500万吨,其中新型干法水泥比例达到70%以上。同时,根据市场需求,增加产品品种,发展砌筑水泥、大坝水泥、油井水泥、道路水泥等特种水泥。 在提质增量的同时,要继续推广应用散装水泥,除目前的电杆、预制件等水泥制品外,开发研究水泥增值、深加工的新产品,围绕城市建设和重点工程,大力发展商品混凝土。 玻璃制造业。我市有发展玻璃制造业的优势条件。目前只能生产平板玻璃、钢化玻璃,向日用方向发展还没有。“十一五”期间以特种玻璃制品和高档玻璃制品等玻璃深加工为发展方向,支持蓝星集团扩建两条浮法玻璃、新建四条特种玻璃生产线项目,使玻璃生产能力达到1000万重箱/年。在巩固现有钢化玻璃、在线镀膜玻璃、中空玻璃、彩色玻璃、工艺玻璃等品种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高档玻璃制品等深加工项目。同时,加大技术改造力度,使现有玻璃生产线的工艺、技术、装备水平赶上和超过全国同行业的先进水平,进一步提高平板玻璃原片的产品质量。 建筑陶瓷工业。我市具备发展建筑陶瓷的基础条件,“十一五”期间,要通过资产重组、产权置换等途径尽快盘活现有的一条100万平方米玻化砖生产线,同时,在坚持高起点、高档次、高质量、高技术的前提下,争取再建设一条甚至几条100万平方米以上高档墙地砖生产线,使产品配套成龙。 墙体材料工业。“十五”期间,我市墙体材料仍以粘土实心砖为主,不仅毁田占地,浪费能源,造成土地沙化,生态环境恶化,而且远远跟不上国际国内新型墙体材料工业发展的形势。“十一五”期间,我市计划在2005—2006年要逐步减少实心粘土砖的生产,各类建筑的设计、施工单位也要合理安排减少实心粘土砖的使用。2007年1月1日起,全面淘汰实心粘土砖的生产。与此同时,为适应建筑功能的改善和建筑节能的要求,满足不同建筑结构和不同档次建筑的需要,要积极发展利用当地资源,建设一批规模较大、装备水平较高的新型墙体材料生产企业。鼓励发展一批低能耗、高性能、高强度、多功能系列化的新型墙体材料,主要包括:各种轻质板材、加气混凝土、空心砌块、各类非粘土砖、空心砖、复合墙板、粉煤灰烧结空心砖、蒸压砖、煤矸石烧结砖、页岩、灰砂砖以及各种轻集料混凝土制品等。 三、政策措施 (一)坚持外引内联,多方筹资,争取更多的资金投入 资金能否满足需要,是加速建材工业发展,实现“十一五”规划战略目标的关键。我们应抓住国家向中西部投资倾斜的有利时机,充分利用我市“改革试验区”、“经济开发区”、“工矿城市建设试点”等几块牌子,争取国家投资上大项目。同时大胆的有组织的引进国内外资金,切实落实引资奖励政策,充分调动引资积极性,达到多渠道融资,形成一个国家投资,地方集资,个人引资的良好局面。 (二)狠抓技改工作,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 “十一五”期间行业技术改造要在实施“十五”计划的基础上,加大贯彻国家产业政策调整的力度,以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实现规模经济作为技术进步的重点。继续搞好“产学研”结合,积极引进和推广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全面提高建材行业的整体技术、装备水平。 (三)制定有利于建材工业发展的优惠政策 我市目前除水泥、玻璃行业外,其余建材企业都是微利或亏损企业,尤其是生产灰沙砖、粉煤灰砖等新型墙体材料的企业,如果不从优惠政策上扶持一把,很难得到发展壮大,将严重影响和制约我市新型墙体材料的推广应用。为此,市政府应在权限范围内,制定一系列扶持政策,使我市新型墙体材料得到长足发展,以保护我市有限的粘土资源和改善日益恶化的环境。同时,在安排煤电等重点项目时,应配套安排一定比例的建材项目,以消化新上项目产生的粉煤灰和矸石。 (四)加强宏观调控 我市的建材工业,尤其是新型墙体材料工业正处于发展阶段。通过“十五”期间的实践证明,单靠市场调节来实现布局合理、技术进步、规模效益、节能降耗、资源和环境保护等目标是不现实的。有效的宏观调控是行业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卓有成效的行业管理又是宏观调控的基础条件和前提。我市的建材行业只有在行之有效的宏观调控和行业政策指导下,才能克服单纯依靠市场调节带来的混乱,得到高速、高效、健康的发展。  编制单位:乌海市经济委员会
打印 关闭

上一条:

下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