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业务工作 > 发展规划
2007年全市经济运行情况分析和2008年工作建议
发布时间:2008年02月03日 作者: 来源: 浏览次数:
2007年,全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迎接自治区成立六十周年为契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国民经济继续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发展势头。 一、全市经济运行情况 全市生产总值完成190.04亿元,同比增长18.4%,比上年加快0.3个百分点,完成年度计划103.85%。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2.3亿元,同比增长2.9%;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124.56亿元,同比增长20.4%;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63.18亿元,同比增长15.4%。 (一)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三次产业稳步发展 第一产业。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加强。全年完成农作物实际播种面积11.06万亩,其中粮食作物面积7.17万亩;新增葡萄种植面积4000亩,新建日光温室420亩;牧业年度牲畜总头数达到15万头(只)。全市粮食直补及农资综合补贴资金达214万元。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汉昇葡萄酒业公司3000亩葡萄基地种植及年产5000吨葡萄酒项目投入资金900万元,定植葡萄1000亩,定植葡萄苗木33万株;蒙羊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猪肉加工项目和年加工30万只肉羊生产线已开工建设。新农区建设有序推进,今年市级财政安排1000万元用于团结新村、赛汗乌素村等6 个重点村基础设施建设;347家单位帮扶63个村的帮扶工程全面展开。积极推进沼气池建设项目,目前共建成沼气池986座,其中海勃湾区900座,海南区86座。 第二产业。工业经济运行速度和效益同步增长。全年150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07.82亿元,同比增长23.2%,比全区平均水平高0.4个百分点,其中煤炭、炼焦和黑色冶金等行业增速均达到40 %。12种规模以上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增速超过两位数的有9种,其中,焦炭产量增速超过50%。工业产品销售活跃,企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7.44%,同比提高0.5个百分点;前11个月,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65.88亿元,同比增长48.4%;利润总额4.71亿元,同比增长15.77倍,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12.19,升高61.11个百分点。各级政府、各部门认真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狠抓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力度。一是加大综合协调服务力度。重点协调了神华煤焦化公司、君正集团、乌海化工、海吉氯碱、黄河工贸等12户重点企业规划总投资630亿元的一批重点项目,完善相关手续,加快实施进度。通过积极争取和协调,全年经自治区和我市核准、备案的工业重点项目15项,总投资25.83亿元。二是推进节能降耗工作,加快循环经济发展。完成了海勃湾发电厂两台33万千瓦机组和华电乌达热电两台15万千瓦机组的脱硫工程。关闭电力机组22.4万千瓦;淘汰生铁 30万吨、水泥15万吨、原煤3万吨,圆满完成了今年自治区下达的淘汰任务。同时全面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继续从企业、园区和社会三个层面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全力支持神华乌海煤焦化、君正集团、海吉公司等实施的循环经济项目。努力提高煤矸石、粉煤灰、电石渣等二次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全年共备案6个粉煤灰综合利用项目,总投资2.8亿元。三是继续狠抓重点项目建设,不断优化投资结构。全年共实施自治区级工业重点项目9项,完成投资18.03亿元,同比增长30.53%。其中:4个续建项目中,黄河工贸集团96万吨捣固焦年底完成焦炉基础地下部分;中润镁业5万吨金属镁、3万吨镁合金项目一期1万吨金属镁主体工程已完成;君正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年产40万吨PVC、40万吨烧碱、20万吨电石项目已落实建行贷款7.7亿,其中20万吨电石已投产;海吉氯碱公司年产20万吨PVC、18万吨烧碱、36万吨电石项目正积极筹措资金。君正和海吉这两个项目有望今年开工。5个新建项目中,乌海化工有限公司年产30万吨PVC、30万吨烧碱项目一期土建工程全部完工,现正在试生产,完成投资13亿元;神华乌海煤焦化公司捣固焦二期及联产甲醇、浙江中成控股集团年产30万吨有机硅、5万吨工业硅等项目正在加紧前期工作。煤田沉陷治理项目进展顺利,新开工建筑面积22.44万平方米,完成投资1.13亿元;棚户区改造项目全面启动,目前已开工建设住房43.7万平方米,完成投资4460万元;煤田灭火工程稳步推进,乌达煤田灭火工程项目辅助供水工程已完成土建总量的80%;卓子山煤田火区工程详细勘察报告已报自治区发改委。同时加强了对资源深加工和非资源型、清洁型及一批循环经济、基础设施等重点项目前期工作,新入库项目40个,总投资225亿元。以扎实的前期工作为基础,全年共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和各类专项资金2.88亿元。其中,国债资金0.65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0.16亿元,自治区预算内投资及专项资金0.68亿元,其它1.39亿元。 在重点项目的带动下,固定资产投资保持稳定增长,全年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0.91亿元,同比增长15%,完成年度计划101.3%。 第三产业。金融业健康稳步运行,存款总量增长速度加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61.94亿元,比年初增加26.29亿元,同比增长19.38%,高于上年同期8.2个百分点,其中:企业存款增长较快,比年初增长28.6%,同比提高36.7个百分点,居民储蓄存款增长趋缓,比年初增长12.5%,同比下降3.44个百分点;信贷增速明显放缓,国家宏观调控效果显现,全市各项贷款余额121.67亿元,增长9.44%,低于上年同期6.8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加快,全年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18.49亿元,同比增长37.7%,房屋施工面积315.2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1.2%,商品房销售面积158.97万平方米,同比增长44.5%,完成商品房销售额32.01亿元,同比增长81.5%。同时我市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9.82亿元,同比增长3.88%,创历史新高。商贸流通业稳步发展,阳光万豪酒店、阳光家具建材城投入运营。物流园区建设步伐加快,完成《乌海市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编制,亚力达物流园区入住商户120余家,会展中心主体完工,正在内外装修;正远国际家居会展中心一期续建项目已完工;呼铁如意君正物流园区一期工程已投入运营。全年公路客运量完成511万人次,同比增长3%,公路货运量完成4371万吨,同比增长32%。受全国性肉类等食品价格上涨的影响,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达到104.2%,与前十一个月相比上升0.1个百分点,超出年初计划103%的控制线。 (二)三项收入快速增长,消费需求明显提高。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势头为财政收入实现跳跃式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全年财政总收入完成39.29 亿元,完成年度预算130.96%,超收9.29 亿元,比2006 年增收12.93 亿元,增长49.05%。在职工增资及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增加的带动下,职工收入大幅度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623元,同比增长19.2%,完成年度计划101.7%。随着城乡一体化改革各项措施的施实,农区居民的收入水平大幅提高,农区居民人均纯收入达6497元,同比增长15.2%,完成年度计划95.5%。 居民消费持续增长,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40.54亿元,同比增长20%,完成年度计划102.45%,比全区平均水平高0.6个百分点,增速列全区第一位。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汽车、住房、数字产品等消费热度不减,体育休闲、文化娱乐、旅游观光等消费增长较快,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食品、住房和汽车是城镇居民消费热点,全年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0655元,同比增长14.3%;农区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444元,与去年基本持平。 (三)各项改革继续深化,对外开放取得积极进展。进一步深化了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改革,积极推进了国有大中型企业产权结构多元化,妥善解决已改制企业的历史遗留问题,同时做好改制企业沟通协调服务工作,积极推进垄断行业和公用事业改革。 积极改善投资环境,创新招商方式,招商引资成效明显。全市签定合同和协议资金50.2亿元。实际引进区外国内到位资金46.51亿元,完成自治区下达目标任务的116.27%,同比增长45.11%。实施招商引资项目53项,其中新开工项目38项,续建项目15项,投资额在亿元以上的18个。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全年进出口总额完成1261万美元,同比下降32.1%。 (四)城市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生态环境工程稳步推进。交通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东乌铁路通车,包惠(乌海段)铁路电气化改造项目南北立交桥已完工;完成了乌海机场飞行区扩建工程;长庆-乌海-临河天然气输气管道完成总长度的85%,完成投资约6000万元。日处理污水2万吨的乌达污水处理一期已试运行。滨河新区一期工程已见雏形,成为扩张城市规模、增强城市辐射功能的新亮点。八个重点工程进展顺利,职业技术学校、科技馆、图书档案馆、党校电大综合楼投入使用。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主体完工正在进行网架安装,蒙中医院主体完工,滨河中学已开工奠基。 生态环境建设和整治工程加快。全年完成生态治理面积9.67万亩,白独贵湾生态治理、千里沟水库、东山生态园等项目进展顺利,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项目建议书已上报国家发改委。 (五)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提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社会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中小学校布局调整,重点改善了7所学校的办学条件,新建、改扩建校舍面积18.5万平方米;去年我市还在自治区率先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义务教育,纳入免费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共5.6万名,免补资金达2400多万元;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市职业技术学校新校区已投入使用,完成各类职业培训1.5万人次。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市人民医院外科手术楼近期交付使用;120急救指挥中心投入运行。 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取得新成效。全市培训劳动力1.56万人,其中:职业技能培训1.36万人,农牧民转移技能培训1247人;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15万人,完成计划的164%,93户零就业家庭实现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3%。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新型农区合作医疗工作有序推进,补助标准由44元提高到80元,农区居民参加人数达3.7万人,覆盖率为85.6%。实施了惠及全社会的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已有8.3万名符合条件的居民办理了参保登记手续。继续实施覆盖城乡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180提高到200元。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政策落实到位。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建立健全了食品、药品和饮用水安全监督防范体系。 加大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房建设力度。全面实施《乌海市最低收入家庭廉租房租金补贴管理办法》,全市无房户及住房不足13平方米的1141户2756人享受廉租房补贴,财政补贴资金达100万元。今年还争取到中央预算内廉租房建设资金250万元。 总体上讲,2007年全市经济社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产业链短,经济发展方式粗放,自主创新能力弱,产业结构还需进一步优化;重点项目开工不足;节能减排和资源需求压力加大;新农区建设步伐有待进一步加快,农区生产设施防冻抗灾能力较弱;居民收入水平相对经济增长缓慢;食品、住房价格上涨过快。这些问题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确保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2008年工作建议 2008年是“十一五”规划实施的中期阶段,是承上启下的一年。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环境,结合十七大精神以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全市要按照国家和自治区经济工作会议要求,认真研究国家各项宏观经济政策,以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为重要抓手,以“好”字当头,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推进新农区建设。围绕葡萄、乳肉、蔬菜三大主导产业,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和综合生产能力,培养、壮大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有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引导农业由分散经营向集中规模经营转变。要大力抓好“菜篮子”工程,扩大基本菜田播种面积,实施“粮改菜”农户补贴政策。加大农区生产设施抗灾能力,降低农区居民经济损失。加快推进新农区建设,按照“富裕、集中、转移、减少”的思路,在总结新农区试点村建设的基础上,摸清底数,研究政策,尽快出台规划,分步实施,力求成效。积极争取国家和自治区投资,加大市预算内资金投入,加大农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力度,推进重点村建设。 (二)全力推进工业经济结构调整,促进产业优化升级。以建设生态绿洲型工业城市为目标,着力提高工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加大协调服务力度,加快地方煤矿资源整合步伐。大力推进工业重点项目建设,重点抓好神华煤焦公司2×20万千瓦、京海2×30万千瓦煤矸石电厂项目,力争年内开工;加快神华煤焦公司捣固焦二期、华资煤焦、佳鑫煤焦、泰和煤焦等6个续建和新开工煤焦化项目建设,力争年内新增焦炭产能650万吨;推进君正公司、海吉氯碱二期、乌海化工二期等氯碱化工项目建设,力争年内新开工PVC、烧碱各35万吨,乌海化工PVC项目达产达效;促成中成有机硅项目开工建设,延伸硅化工产业链;开工建设西水创业公司日产4600吨水泥熟料和一批利用煤矸石、电石渣、粉煤灰等生产新型建材项目。围绕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继续筛选一批重点项目,不断充实完善项目库,做好华电二期及一批供热机组和工业项目所需备压机组等项目前期工作,力争早日核准建设。积极策划、引进一批非资源型项目,做好资源的开发和转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形成有利于低投入、高产出、少排放、可循环的发展机制,大力推进清洁生产,突出抓好神华乌海煤焦化、君正科技集团2个自治区级研发中心项目建设。加快发展中小企业,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充分发挥经济开发区的作用,引导产业化项目向园区集中,建设一批集中度大、关联性强、集约化水平高的产业集群。 (三)加大第三产业投入力度,进一步提升城市品位。努力实现经济增长主要由二产带动向一、二、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的方向,大力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信息、交通运输等主要面向生产的服务业,积极发展商贸、餐饮、房地产、社区服务等主要面向生活的服务业,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提升专业批发市场档次和水平,向规范化、标准化、品牌化方向发展。以打造自治区西部宜居城市为目标,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力争开工建设110国道乌海段改建工程、新地至西来峰经济开发区运煤二级公路;完成白独贵湾、滨河新区等公交枢纽场站建设,提高公共交通覆盖面。全力支持配合包惠铁路电气化改造建设,提高外运能力;加快建设乌海市城区天然气输配工程及加气母站工程,并实现供气。结合城市扩容提质的有利时机进一步完善给排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医疗垃圾处理项目尽早投入运行。力争滨河新区重点项目全部交付使用。改善矿区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完成采煤沉陷区治理,全力推进棚户区改造搬迁项目建设进度;加快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完善廉租房补贴制度,提高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开发面积占商品房开发面积的比例。完善社区建设,进一步规范提高社区管理服务水平。 (四)加强节能减排工作,抓好生态建设。认真落实国务院批转的《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及考核实施方案和办法》,按照“三个方案”和“三个办法”,切实做好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和考核各项工作,建立和完善节能减排统计制度。同时,结合国家和自治区的相关文件出台我市管理方案和办法及节能降耗的政策措施,推动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工作。严格执行节能降耗目标责任制,实施节能工程,强化工业节能、推进建筑节能、加强交通运输节能、引导商业和民用节能、提高机关节能。突出抓好电力、冶金、化工、建材、煤炭重点行业和企业节能减排工作,巩固电石、铁合金、焦炭三行业清理整顿成果。加快建设节能型产业体系,推动能耗低、污染少的服务业加快发展,支持节能设备的研发、制造和使用。加强环境治理,重点整治工业污染源,抓好重点污染企业的限期整治。投入运营西来峰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开工建设乌达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加强集中饮用水源地的保护区管理,确保人民饮水安全。控制机动车污染排放,控制施工工地、道路扬尘,努力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稳步推进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四期等工程成果。继续做好海勃湾区东山生态林和白独贵湾综合治理项目。推进黄河护岸、滨河公园和公路绿化林等项目的建设,建成千里沟水库,开工建设海勃湾黄河水利枢纽工程。 (五)注重民生民本,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实现民生工作由应急解难向建立长效机制转变,加大社会事业投入力度。优先发展教育,开工建设十六中、市十八中等一批中小学教学楼,新建小学1所;建成乌海一中体育馆和职业技术学校实验楼及配套工程;免除低保家庭子女在高中阶段教育和乌海职业技术学院教育的收费;继续抓好以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为重点的教育软件建设,加快培育优质高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继续扩大中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办学规模,提升教学水平。加大医疗卫生设施建设力度,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水平,加快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步伐,继续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继续扩大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覆盖面,提高民营企业职工和个体从业人员的参保率。提高低保标准,落实企业退休职工养老金补助标准。力争开工建设残疾人康复中心。加快老龄事业发展,建成老年公寓。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力争开工建设市儿童福利院。继续关注市场价格涨幅情况,及时解决困难群众的困难,加大临时补贴力度,确保困难群体生活质量不下降。
打印 关闭

上一条:

下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