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五月全市经济运行分析
发布时间:2011年07月01日
作者:
来源:
浏览次数:
前五月全市经济运行分析
截至5月底,全市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态势,主要经济指标稳步增长。
一、1-5月份全市经济运行的基本情况
(一)工业经济稳步增长。1-5月份,全市155户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2%,比一季度快0.2个百分点,略低于全年计划增速(23%),增速列全区第三位。六大行业除黑色冶金下降外,其它行业均以两位数增长。12种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九增三降(下降的是水泥、生铁和铁合金)。其中焦炭产量308万吨,增长39.04%;PVC产量28.41万吨,增长112.6%;电石产量57万吨,增长32.01%;发电量64亿度,增长28.44%;企业用电量50.91亿度,同比增长28.06%。主要产品市场价格基本稳定。
(二)第三产业健康发展。1-5月份,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43.51亿元,同比增长21.7%,增速同比上升了2.2个百分点,高于全年计划增速(18%)3.7个百分点。截至5月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449亿元,同比增长22.4%;贷款余额300亿元,同比增加53.44亿元,同比增长21.5%。受国家提高准备金率和加息因素的影响,存贷款余额增速分别同比降低3.5和9.4个百分点。房地产市场活跃。1-5月份,全市房地产投资完成12.07亿元,同比增长90.64%;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同比分别增长1.99倍和2.15倍。从销售的房价看,海勃湾区均价4300元/平米、滨河区4500元/平米、乌达区3500元/平米、海南区3000元/平米,城区与矿区的结合部略低。海勃湾区商业用房价格涨幅较大,目前海勃湾区任何路段的商业用房价格均在1万元以上。
(三)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1-5月份,全市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7.78亿元,完成年度计划286亿元的27.2%,同比增长27.9%,比上月加快了5个百分点。计划实施的192项重点项目,已复工、开工130项,复工、开工率为67%,新建项目开工率较低仅为32%。1-5月份,全市引进国内(市外)到位资金76.1亿元,同比增长77.25%,完成计划185亿元的41.14%。实施招商引资项目50个,其中亿元以上的项目39个,到位资金72.01亿元,占到位资金总额的94.63%。
(四)物价水平高位运行。1-5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累计增长4.9%,比自治区高0.1个百分点、比全国低0.3个百分点。八大类消费品呈现“六升两降”,其中食品类、烟酒类、衣着类、家庭用品及维修服务类、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居住类同比分别上涨14.8%、6.7%、3.6%、1.6%、0.9%、4.4%,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交通和通信类分别下降0.5%和4.6%。食品类价格对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的贡献率达到81%,且鲜蛋、肉禽价格涨幅较大,超过食品类平均涨幅11个百分点以上。预计上半年物价总水平将继续高位运行,下半年随着国家宏观政策调控效果的显现,物价总水平会有一定回落。
(五)财政收入稳步增长。1-5月份,全市地方财政总收入完成33.73亿元,完成预算的40.7%,同比增长26.6%。其中:海勃湾区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4.69亿元,同比增长45.13%;乌达区完成5.84亿元,同比下降11.83%;海南区完成10.84亿元,同比增长37.73%。
(六)民生指标完成良好。1-5月份,全市新增就业人数4162人,完成计划9000人的46%;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4%以内,高于自治区(3.8%)0.6个百分点;创业带动就业3233人。医疗、工伤、生育、失业和养老五险参保人数均完成了年度计划的94%以上。低保提标工作已完成。
二、存在问题
一是工业经济资源依赖度高,产业链条延伸不足。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炼焦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等直接或间接依赖于资源的行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近五年基本上保持在97%以上,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70%左右。近年来,我市引进建设了一批延链项目,但总体上看多数项目处于建设阶段,实际效益发挥十分有限。
二是工业产品产销率下滑,不达产明显。1-5月,我市工业产品产销率93.3%,居自治区各盟市第11位,同比下降4.73个百分点,且这种下降趋势开始于从2010年初。受市场销售、运输不畅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工业经济不达产现象较明显。2010年煤焦化、氯碱化工产能发挥水平约为53%和78%,今年1-5月份约为50%和70%。
三是影响固定资产投资和项目落地的土地问题、征地拆迁问题、建设资金问题,虽有一定程度缓解,但总体上还存在突出困难。
四是节能减排压力较大。全国、全区“十二五”能耗指标分别为下降16%和15%,而从我们的产业现状和“十一五”自治区能耗指标分配情况分析,分配给我市的指标不会低于全区水平。
五是服务业发展滞后,物流业整体落后。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由37%下降为2010年的27.3%,且比重逐年降低。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除在2008年(因金融危机工业经济大幅下滑)高于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速外,其余年份基本低于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速(2006年基本持平)。我市的物流业规模小、分布散,特别是标志物流规模化、专业化程度的第三方物流比重小,到2010年仅有10多户,占全市物流企业总数的7%,三级以上资质的只有2户。物流市场机制不健全、竞争秩序不规范、诚信经营度低,物流企业技术装备差,信息化水平低,物流专业人才偏少,在从业人员中,拥有高级职称的物流人员仅占0.58%,远远低于全市9.7%的平均水平。
三、工作建议
(一)工业经济“两手抓”。一是抓短线。对新建项目抓落地、开工,对续建项目抓建设、投产,对已投产项目抓达产、销售。二是抓长线。重点抓主导产业的做大、做强、做精、做细,抓非煤、非资源、非本地资源项目的引进建设,延长产业链条,优化产业结构。
(二)着力扶持第三产业发展。一是优先扶持物流业。从税收、土地、投入、审批等方面,制定促进物流业发展优惠政策,切实加快众利惠农、如意俊安一期、同洲物流园二期等项目建设进度,确保年底前投入运营。二是大力扶持商贸业发展。确保通用时代广场建成并投入使用,万锦商厦争取年底前主体封顶,着力引进沃尔玛等大型连锁超市和锦江国际酒店、西贝酒店。三是围绕蒙古国煤炭资源调入,启动建设乌海西煤炭物流园。四是以解决居民吃菜难、吃菜贵为突破,建设农副产品直销点。五是围绕库区建设,先期规划旅游项目。
(三)突出抓好固定资产投资。一是切实落实固定资产投资责任制,加大重大项目建设过程中具体问题协调解决力度。二是建议开展以园区为重点的全市土地整理工作,缓解项目建设用地问题。三是各部门加大对上资金争取工作力度,多渠道、多方式引入山西、鄂尔多斯外溢资本。四是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
(四)强力推进节能减排。一是有理、有据、合情、合理,积极争取自治区分解到我市的指标,并将指标划分三区。二是落实与国家环资委对接成果,启动建设国家级绿色低碳项目发展试点城市,今年在绿色低碳城市照明方面取得突破。
(五)加强物价监管。加大市场价格巡查力度,严厉打击串通涨价、哄抬物价等违法行为;畅通主要消费品的物流渠道,减少管卡,降低消费品运输成本;落实低收入群体临时补贴政策。
(六)做好南区建设工作。修改完善规划并上报自治区,争取得到自治区认可,做好1平方公里规划建设工作,开工建设贯通南北的主要交通干道(运煤二期),研究拟定南区开发建设融资方案。(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