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 题: | 关于市人大九届三次会议第55号建议(提案)办理情况的答复 | ||||||||
索 引 号: | 11150300011554332R/2021-01692 | 发文字号: | 乌海发改产业复字[2020]1号 | ||||||
发文机构: | 发改委 | 信息分类: | 建议提案 | ||||||
概 述: | 关于市人大九届三次会议第55号建议(提案)办理情况的答复 | ||||||||
成文日期: | 2020-06-30 00:00:00 | 公开日期: | 2020-09-01 16:22:47 | 废止日期: | 有效性: | 有效 |
乌海发改产业复字[2020]1号
【办理结果:B】
关于市人大九届三次会议第55号建议(提案)办理情况的答复
徐宝琴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加大对民营企业扶持力度的建议》已收悉,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今年我市民营企业发展若干措施
您的这一提案非常及时,对我市扶持民营企业提出了很多具体建议,对发展我市民营企业和优化营商环境都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提案中提到的一些具体工作建议,我委高度重视,成立专班进行研究,并组织有代表性的民营企业开展多次座谈会,我市也相继也出台了若干措施。其中2019年自治区工商联发布的内蒙古民营企业100强名单中乌海市共有14家企业入围100强,上榜企业数量位居自治区12盟市第二位,比2018年上榜企业数量多出7家。
(一)“首店经济”激发新活力。按照“满足需求、填补空白”思路,着力引进新品牌,大力发展首店经济,上半年我市共计招商全国知名品牌20家,除海尔电器旗舰店之外,星巴克、胡桃里等19家品牌店入驻乌海。同时,持续推进建国饭店建设,加快推进疯狂的麦咭和湖南卫视影视基地等品牌休闲、餐饮项目对接落地。
(二)“夜间经济”促进效果显著。大力推动夜经济发展,目前全市培育乌海夜话、依林烧烤、灯火茶香等多个夜经济点位,市场活跃度较高,广大群众青睐,日均客流量2万余人、营业额50余万,解决1500余个就业岗位。与市委宣传部等相关部门共同启动“草原音乐美食季”活动,借助夜经济平台点位,品乌海味道、带乌海好货、推乌海品牌,促进消费、促进发展。同时,探索夜间经济可持续发展路径,丰富经营品类,打造“食、游、购,娱、展、演”等多元要素集聚的夜经济品牌。对接长沙娱乐业协会,在乌海建设夜店娱乐产业园,探索夜经济发展新模式。
(三)“网红经济”增加新爆点。支持已注册运行网红公司做强做大,分类精准引导,形成带货网红、竞技网红、演艺网红、引流网红等多元化市场。加强对凤凰建材城乌海市直播电商产业园(带货型)、汇购乌海(本地引流型)、云媒文化创业产业园(利用抖音、快手、今日头条等引流型)、琴岛网红培训基地(演艺综合平台)等平台的服务工作,大力发展网红市场。有序组织网红公司开展了助力“草原音乐美食季”、乌海特色品牌宣传推广、扶贫助农代销产品等共建、共享活动。
(四)“平台经济”架构初步形成。积极构建具有本地特色、适应地区发展的电商平台经济体系,我市已基本形成生活性服务、生产性服务、传统商贸线上商场的平台经济构架。现有重点平台企业11家,其中生活性服务平台5家,包括掌上乌海、饿了么、美团外卖、乐易采及“快乐农商”;生产性服务平台5家,包括鸿达大宗物资交易平台、海易通及西北化学网、飞狮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服务平台、中油国能综合能源交易中心;传统商贸线上商城1家,即今年建成的本地首家线上商城“易尚明珠”。
二、制约民营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是民营企业融资困难。融资困难一直是制约我市民营企业快速发展的瓶颈,我市民营企业虽然经过了30几年的发展,但由于产业发展层次不高,缺少终端的产业,民营企业贷款难问题普遍存在。调查显示,26.8%的民营企业依靠商业银行贷款,占比居首位。21.6%的企业是民间借贷,16.8%的是企业间借款,14.6%的利用信用担保机构贷款,11.5%的是股权融资,还有8.8%的企业利用其它方式融资,比如网络贷款、保单贷款等。其中64.9%的民营企业认为从银行获取贷款难(39.6%的认为很困难,25.3%的认为较困难),认为从银行获取贷款较容易的企业占18.4%。仅有6.7%的企业认为很容易。10.1%的企业表示从来没贷过。
二是民营企业税费负担较重。虽然国家、自治区相应出台了很多企业税费制度改革、减轻税费的政策和文件,但由于我市民营企业大多数属于中小微企业,市场抗风险能力不高,因此在市场不稳定的情况下很容易停产、半停产导致企业资金链条断裂,缴不起社保等问题。从税费缴纳金额绝对值来看,大型企业要高于中小企业,但是从税费缴纳相对值来看,企业规模越大,税费占净资产总额的比重越小,从这个角度来看,税费负担对小企业的经营压力要高于大企业。因此,减税降费政策迫切需要优先考虑小企业的现实需求。
三是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结果。当前,我们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经济扩张速度会放缓,但消费结构全面升级,需求结构快速调整,对供给质量和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必然给企业带来转型升级压力。在结构调整过程中,行业集中度一般会上升,优势企业胜出,这是市场优胜劣汰的正常竞争结果。市场有波动、经济有起伏、结构在调整、制度在变革,在这样一个复杂背景下,部分民营企业遇到困难和问题是难免的,是客观环境变化带来的长期调整压力。对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一样都需要逐步适应。
四是人才问题依然较突出。民营企业整体发展水平低、结构单一、规模偏小、产业层次较低,生产工艺落后,利润空间小,竞争力不强。科技创新能力弱,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掌握核心技术、具备国际竟争力的非公有制企业少,产品科技含量不高。40.4%的企业认为“用工成本上升快”是面临的突出问题,25.5%的企业认为“招工难”。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民营企业家承受了很多不应有的偏见,企业员工和一些职业经理人打工心态明显,对企业缺乏主人翁意识。企业人才短缺,招工不宜,小规模的企业提供的薪酬低、工作环境不理想,很难留住人才。单凭提高薪资降低企业离职率,又大大的提高用工成本。人才问题历来都是企业发展升级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解决好资金人才问题对规下服务业转型升级攸关重要。
三、下一步发展壮大民营企业重点工作
(一)拓宽企业融资渠道。积极推进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信用担保机构,着力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引导企业树立“诚信立足、守法安身”的意识,加强自我内部管理,为获取贷款创造基础条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示范作用,做大政府出资的担保公司担保规模,鼓励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降低担保费用。扩大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信贷规模,政府协调地方银行适度降低贷款利率,对有发展潜力的优质企业适当提高抵押贷款额占抵押物的比例,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压力。发挥商会协会牵线搭桥作用,加强银企、企企之间的沟通联系,促进银企合作和企业之间相互融资、担保融资、捆绑贷款。建立中小企业发展储备周转金助保贷制度,设立扶持民营企业(风险)发展基金。鼓励引导有条件的中企业上市融资。鼓励民间资本吸纳社会闲散资金创办小额款公司、担保公司,对作用发挥明显、发展势头良好的担保公,政府予以注资或者奖励,帮助民营企业经济突破融资瓶颈。
(二)想方设法减轻企业税费负担。抓好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契机,推进增值税实质性减税。对小微企业、科技初创企业实施惠普性税收免除,根据实际情况降低社保缴费名义费率,清理、精简行政审批事项和社费收费。一是落实用电、用气、用水等“欠费不停供”措施。二是帮助疫情防控重点企业积极向上争取各类融资贷款需求。三是帮助企业申请放宽容(需)量电价计费方式变更周期和减容(暂停)期限。四是加大社会保险费返还力度,积极组织辖区企业申报乌海市困难企业稳岗返还补贴。五是全面落实促进科技创新发展政策,组织企业申报各类科技创新奖励资金。
(三)发挥政策引导作用。当前国家、自治区、乌海市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扶持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但不同企业感受并不相同,下一步需要畅通政府与企业联系的渠道,通过细化国家及自治区已出台的减税降费措施,切实降低企业税费成本。针对企业资金紧张问题,一方面按照国家、自治区关于应对疫情支持企业健康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继续推动落实国家、自治区重点物资保障企业融资对接等优惠政策措施,力争更多的企业获得融资。另一方面围绕落实《应对疫情支持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十五条措施》、《疫情防控期间促进商贸服务业复工复产政策50条》,继续为企业落实贷款贴息、项目补贴等政策资金,切实帮助企业协调解决融资难、用工难等实际问题,做好疫情防控和恢复生产的衔接工作,帮助企业稳住资金链条、度过暂时的难关。
(四)构建亲清新型政商环境。下一步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的要求落实到实处,把支持民营企业发展作为一项重要任务,花更多的时间和经理去关心民营企业发展,民营企业家成长,经常听取民营企业反映和诉求,特别是在民营企业遇到困难和问题的情况下更要积极作为、靠前服务,帮助民营企业解决实际困难。一是加强运行监测,对规模以上企业采取“一企一策”,进行“点对点”服务,解决企业发展中的问题,促进企业突破发展瓶颈,最大限度挖掘企业潜力,扩大产能,确保企业达产达效。二是及时分析市场走势,针对规模以上企业生产、融资、招工等问题,提出有前瞻性、预见性的对策和措施,鼓励企业积极生产,防止出现经济大幅度的波动。
(五)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搭建智力支撑平台,锻造民营企业转型升级队伍。把培养和引进民营企业人才纳入我市总体规划,政府给予非公企业一定培训补贴。充分发挥工商联作用,聘请与我市产业有关的世界500强、全国500强和行业100强企业家来我市传授实战经验、拓宽发展思路,并联系、组织企业管理人员到这些企业交流培训。加大职工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力度,不断提高企业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引导民营经济从业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科技水平、管理能力,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请继续提出宝贵意见!
分管领导:郑胜利
联系人:张伟
联系电话:0473-3959020;18847349486
2020年6月30日
(注:A类指代表所提问题已经解决或基本解决;B类指代表所提问题已列入规划逐步解决;C类指代表所提问题因条件限制暂时无法解决。)
上一条:
下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