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标       题: 乌海市工业发展调查研究报告
索  引  号: 11150300011554332R/2017-10787 发文字号:
发文机构: 发改委 信息分类: 规划信息
概       述: 乌海市工业发展调查研究报告
成文日期: 公开日期: 2017-08-25 16:30:35 废止日期: 有效性:
乌海市工业发展调查研究报告
发布时间:2017-08-25 16:30:35 作者: 来源: 浏览次数:

一、2017年上半年工业发展基本情况

20171-6月份,乌海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6%,连续三个月在全区十二个盟(市)中位居第一位。6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8.4%,同时,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为97.8 %,比上年同期下降0.1个百分点。

分三大门类看1-6月份,采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5%,制造业增长7.7%,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7.0%分经济类型看1-6月份,国有企业增长8.5%,股份制企业增长8.8%,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0.4%;私营企业增速同比增长24.1%,非公有工业同比增长23.1%分轻重工业看1-6月份,规模以上轻工业累计实现增加值同比下降3.2%,重工业同比增长8.8%。分行业看1-6月份,乌海市规上工业行业总体向好,13个工业行业中有9个行业增加值保持同比增长,占69.2%。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增长15.9%,炼焦业增长39.8%,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0.8%,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下降3.4%,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9.4%,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0.9%,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下降0.2%,酒制造业下降0.5%,通用设备制造业下降20.6%,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1961.7%,汽车制造业增长44.6%,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本年实现生产。分地区看1-6月份,海勃湾区增加值同比增长8.7%,海南区增长8.5%,乌达区增长8.6%分产品看1-6月份,19种产品中有11种产品同比增长。其中,水泥66.3万吨,增长0.4%;聚氯乙烯树脂42.8万吨,下降4.1%;电石94.7万吨,下降0.8%;平板玻璃214.7万重量箱,下降7.1%;水泥熟料112.7万吨,增长5.5%;烧碱30.3万吨,下降8.4%

二、主要产业发展现状

(一)煤焦化工产业

乌海市焦煤资源储量33亿吨,焦煤占自治区储量的70%,是我国重要的焦煤基地。我市煤焦化行业经历了小土焦阶段改良焦阶段小机焦阶段大型机械化焦炉阶段,企业规模从小到大、装备水平从低到高、产业布局从点多面广到集约经营、生产管理从粗放生产到清洁生产的多方面转变。从十一五以来,我市按照国家产业政策,通过大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和淘汰落后产能,及时调整产业结构,要求新建焦化项目必须进入工业园区,起点规模在年产100万吨及以上,乌海市已有焦炭生产企业13户,其中海勃湾区5户,海南区7户,乌达区1户,生产产能1800万吨,全部通过工信部行业准入,建成未投产1户,生产能力100万吨,焦炭产能占自治区的34%。乌海市建成和在建焦炭项目全部是炭化室高度在4.3米及5.5米以上的百万吨级捣固焦,全部配套建设了利用焦炭副产品生产加工化产或煤气利用的下游产业随着化产深加工技术的日益成熟,我市逐步形成了焦油制炭黑、焦炉煤气制甲醇、焦炉煤气制天然气等产业链条,建成投产了一批以黑猫炭黑、宝化万辰、华油天然气为代表的产业延伸项目。目前已形成30万吨甲醇、90万吨煤焦油深加工、16万吨炭黑、18万吨硝铵和46万吨LNG

(二)氯碱化工产业

乌海市以兰炭(煤炭)、石灰石为原料生产电石,电石生产PVC和双氰胺,PVC深加工成各类管材、型材、塑料制品;双氰胺、液氯用于发展医药、化肥、农药产品、洗涤剂等精细化工产品。作为内蒙古氯碱化工基地,乌海近年的化工产业发展可谓一日千里,现已经形成电石→PVC→塑料制品、电石→1,4—丁二醇可降解塑料等多条产业链。全市现有电石企业18户、生产能力411万吨;乌海化工、内蒙宜化、君正科技PVC项目已建成投产,已形成120万吨的生产能力(宜化公司45万吨、君正公司45万吨、乌海化工30万吨),PVC产能占全自治区的27%;东源科技公司年产20万吨1,4—丁二醇项目已投产。盛远塑胶、海亮管材型材、江苏金材PVC片板材塑料制品等PVC深加工项目顺利推进,乌海已成为全国重要的PVC生产加工基地。

特别是成功引进了节能技术全球领先、管理理念科学高效的洪远公司年产40万吨聚乙烯多联产示范项目,打造电石→PVC、电石→PE等多条产业链,将加快推动氯碱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多元发展,目前该项目已顺利开工建设中。

(三)精细化工产业

十三五以来我市大力引进建设延链补链和上下游配套项目,内蒙古东源科技公司引进美国英威达先进技术生产14丁二醇项目,年产20万吨建成投产。1,4- 丁二醇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和精细化工原料,它被广泛应用于医药、化工、纺织、造纸、汽车和日用化工等领域。内蒙古宜化公司季戊四醇项目建成投产。十三五开局之年,我市积极承接京津冀产业转移,招商引进乌海神雾煤化科技有限公司乙炔化工新工艺聚乙烯(PE)多联产示范项目,现已开工建设;内蒙古源宏精细化工有限公司年产2000吨喹诺酮类原料药及中间体项目开工,这是乌达工业园区落户的首个医药中间体及医药原料药生产企业,其研发的氧氟沙星等系列产品,生产工艺和自动化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对延伸区域产业链条、提升产业层次具有重要意义,也必将带动乌达区高端精细化工产业快速发展;航天十二院氢等离子体煤制乙炔技术、卡博特气相二氧化硅项目签约落地、天津渤海集团苯胺、粗苯精制、促进剂精细化工项目;天津渤天化工公司pvc糊树脂项目;北方食品公司精细化工项目;内蒙古圣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多肽复合氨基酸项目;西部环保有限公司酸性土壤调理剂再生资源综合利用项目,一期1万吨已投产,投放市场,效果良好。随着这些项目的引进、建设、投产,实现了我市从依托资源,打造支柱产业;延伸资源,建设精细化工;超越资源,培养代替产产业等三个方面入手调整经济结构;从依托资源到依托资源再到超越资源的历史性跨越,将推动我市产业转型升级。

(四)装备制造业

近几年,我市结合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已初步形成了煤矿(焦煤)-焦化企业(焦炭)-焦化企业(焦炉煤气)-华油(液化天然气)-陕汽(新能源汽车)-冀东、蒙达、金运、瑞格等企业(汽车零部件)的装备制造业特色产业链。

 

 

 

 

 

 

 

 

由于LNG生产和保障条件较好,目前国内新能源汽车巨头陕汽集团年产5万辆新能源专用汽车项目已落户乌海。该项目总投资15.5亿元,20108月开工建设,2011218日第一辆新能源专用汽车正式下线,目前已建成年生产2万台新能源汽车的产能。二期建成后将实现5万辆产能目标,项目全部投产后,可实现产值174亿元,销售收入160亿元、利税7.2亿元,提供就业岗位5000余个。在建的年产5000辆专用汽车轻量化项目,总投资2.76亿元,利用美国伍德沃德技术开发天然气重卡,利用德国博世及清华易控技术开发双燃料重卡,利用清华易控技术开发油改气车型,技术来源于陕重汽技术转让及自主开发,联合清华易控及西安兰德新能源公司进行产品研发。建成后可实现产值220000万元,销售收入214700万元、利税7506万元,提供就业岗位2000余个。

陕汽集团新能源汽车项目的落户,还带动了一系列相关装备制造配套产业集群化发展。包括斯凯夫化工有限公司汽车漆、冀东专用车有限公司上装部件、蒙达湖有限责任公司子午轮胎、金运商贸有限责任公司锻铸汽配及法兰盘项目、瑞格工贸有限责任公司汽车零配件的研发制造及配件销售维修产业化建设项目、成功工程机械有限公司陕汽重卡配套车厢建设项目、远洋电子设备有限公司汽车零部件及工程机械研发、福瑞特特种设备制造有限公司气罐、隆兴佰鸿LED公司汽车灯、泰邦机械加工公司振动筛及非标件项目、众远商贸公司新能源汽车进排气管、金麟镁合金轮毂有限公司镁合金锻造汽车轮毂项目等近20个新能源汽车配套项目相继落户乌海。    

(五)硅化工产业

乌海周边地区萤石、硅石资源丰富,加之本地丰富的电石、液氯、甲醇等所必需的原料集中配套,发展硅化工具有国内其他地区不可比拟的优势。硅石化工已经起步将成为化学工业的重要组成部份,并且带动重化学工业逐步向高科技、高效益的精加工方向发展。目前,内蒙古恒业成有机硅有限公司一期20万吨有机硅、8万吨化学级工业硅,此项目属于国家战略新兴产业,是新型高分子材料项目,有其行业的特殊性。恒业成有机硅项目的建设填补了内蒙古自治区的产业空白,将成为当地产业结构转型和升级发展的典型,并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有机硅产业链,多方面拉动当地经济,促进其健康、稳定、和谐发展。

(六)建材行业

经过多年发展,乌海市建材行业具备一定的发展基础,形成了一定的水泥和平板玻璃生产,行业竞争充分,市域范围内出现一定过剩。2016 年乌海市生产水泥173.63万吨,同比增长83.6%;水泥熟料236.28万吨,同比增长62.4%;平板玻璃454.57万重量箱,同比下降2.6%

水泥十二五以来,按照国家水泥产业政策,乌海市全面淘汰了水泥中空窑、回转窑、机立窑等落后窑型,累计淘汰落后水泥产能共计359万吨。到目前为止,现有以西水创业股份有限责任公司为代表的水泥生产企业10户(其中粉磨站4户),水泥产能1000万吨,全部为新型干法水泥生产。

玻璃:现有平板玻璃企业1户,即蓝星玻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截止2011年企业已累计淘汰平板玻璃生产线三条,淘汰落后产能424万重箱。2011年该公司从海勃湾城区整体搬迁至千里山工业园区,新建一条600/日浮法生产线Low-E玻璃生产线和一条500/日超白优质浮法玻璃生产线及年产15MW非晶硅薄膜电池项目。目前一条600/日浮法玻璃生产线已建成投产,非晶硅薄膜电池项目在建。

新型墙体材料:全市现有新型墙体材料企业25户(粉煤灰、炉灰渣砌块18户,粉煤灰砖1户、煤矸石砖6户),粉煤灰、炉灰渣砌块产能90万立方米,煤矸石砖产能11亿块。还有粉煤灰陶粒、彩色屋面瓦、高级玻化砖、泰克砖等产品,现有新型墙体材料企业11家。

(七)冶金行业

目前,乌海市冶金产业初步形成产业集群。铁合金产业,生产企业由十一五期间最多的39户减少到目前的11户,产能由最高的84万吨减少到目前的40万吨,2016年,铁合金产量25.29万吨,主要品种有硅铁、硅锰、铬铁、镍铁、工业硅。钢铁产业,全市有高炉企业4户,400立方米以上高炉7座,产能铁200万吨、钢100万吨、材100万吨,2015-2017年基本处于停产状态,几乎没有产量。

(八)食品工业

初步形成现代农业发展格局。借助农区土地确权登记和土地流转平台,乌海市70%以上农区的土地承包权有序流转到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初步建立公司+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公司+中介组织+农户的多样化产业发展模式;依托乌海市的工业和商业基础,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一体化等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模式发展迅速,赛汗乌素、羊路井等标准化养殖基地日趋成熟;响应国家政策,积极筹备打造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特色化、品牌化的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现有园区对资金、技术、人才、信息、市场的集聚效应和辐射带动能力在稳步提升。

农业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形成融合发展趋势。与新能源产业融合,依托乌海市鑫盛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的光伏农业科技大棚的技术支撑,以新能源开发利用、特色种植、农产品加工、物流服务、休闲旅游为主要功能的现代光伏小镇获得极大关注和扶持;与金融产业融合,通过整合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资源以及培育自娱自乐、自给自足、扩大社交、投资理财的众筹新型消费群体,众筹农业成为发展重点。

 形成整体差异化和区域聚焦化的发展特点。乌海市已经形成葡萄种植及深加工、无公害蔬菜种植以及畜禽养殖三大优势产业,通过推行一村一品、一村一业的发展原则,形成整体差异化和区域聚焦化的发展布局。葡萄种植及葡萄酒加工业以赛汗乌苏村、阳光田宇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和乾源农业公司为主,聚焦发展葡萄种植及葡萄酒加工和葡萄庄园旅游业;无公害蔬菜种植业以曙光村、红墩绿园养殖有限公司为主,聚焦发展有机和绿色蔬菜现代种植以及养殖业;畜禽水产养殖业以东兴村、红墩绿源公司、巴音宝公司、伟益农业公司、锦龙塘养殖公司为主,聚焦发展生猪、鸡和水产品的养殖。

三、存在问题

(一)是环境容量、能源消费总量、用水指标等约束加强。乌海市目前正处于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阶段,还没有完全摆脱资源依赖,目前分配给乌海市的约束性指标完成难度非常大。

(二)是缺乏政策支持。乌海市与周边各园区产业雷同,缺乏统一的工业协同发展规划指导。工业企业融资困难,投资者面临贷款难和经济下行问题,投资信心不足、投资意愿减弱,项目投资进度放缓。

(三)是科技基础薄弱,创新能力不足。一些高附加值产品环境要求条件高,加之乌海市目前的科技力量和自身环境条件所限,使得一些可持续发展的项目仍无法继续延伸。乌海市现有企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拓展延伸产业链一般都是企业发展的相对陌生领域,在市场状况不好的情况下,企业不愿意继续拓展终端产品。因此,新产品研发大多依靠大专院校、科研院所。

(四)是园区基础配套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乌海市已建成三个工业园区,不同程度地存在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现象,在供热、供水、供汽、天然气管网及电力双回路、污水处理、固废处理等方面与项目建设发展的要求有一定差距,影响招商引资和项目落地。

(五)融资难问题突出,民间投资结构不合理。受国家化解过剩产能政策影响,银行对建材、冶金、化工等传统产业企业贷款进一步趋紧,融资难已成为我市众多企业普遍面临的问题,不少企业面临资金链断裂的压力。同时,中小企业由于缺乏有效的抵押资产,加之经营管理不规范,很难从银行获得直接贷款。

四、下一步主要工作措施

(一)着力稳增长,推动各项措施落实。

1. 加强煤、电、油、气、运等要素保障,发现问题及时协调,确保企业正常生产。

2. 充分发挥工业经济运行部门联席会议作用,建立问题清单,突出问题导向,强化分类管理,加强动态管理,切实帮助工业企业解决资金、用地、用水、用电等突出问题。对规模以上的停产企业实行集中研究、一企一策、精准帮扶

3. 落实国家、自治区和我市关于稳增长和促进企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落实自治区降成本实施方案,落实我市援企稳岗政策,严格执行清单制度,完善事中事后监管体系,各类收费、基金等清单及时向社会公开,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4. 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继续扩大电力多边交易规模,做好新建成投产项目纳入电力多边交易范围工作。推动我市一地一策政策实施,落实自治区政府61号文件精神,发挥电价洼地优势,探索售电改革试点。

(二)强力抓投资,增强工业发展后劲。

1. 坚持开放协作发展,积极融入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呼包鄂协同发展进程,全面对接陕甘宁区域发展需求,广泛参与国家、自治区各类开放活动,积极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落实乌海及周边区域一体化推进计划,加快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2. 重点项目建设年为契机,落实重点项目建设冬季行动计划,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洪远PE、卡博特气相二氧化硅、中钰镁合金轮毂、东源科技氢等离子体煤制乙炔、天津渤海精细化工促进剂、北方食品甜味素等项目建设,倒排工期,加快进度,确保预计年内投产项目按时达产达效,对已建成未投产项目要盘活存量、发挥产能。

3. 进一步落实领导干部包联重点项目责任制,强化工业项目建设考核机制,严格执行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四个一推进机制。

4. 实行精准招商,突出抓好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发挥区位、土地、产业、电价等综合优势,着力引进一批带动能力强、发展前景广、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较强的重大项目,积极承接京津冀、江浙等地区产业转移项目。

5. 大力推进飞地经济,探索飞地经济模式,制定出台《乌海市发展飞地经济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增强招商引资实效。

6. 围绕我市煤焦、氯碱两大主导产业,谋划填补空白和延链补链项目,围绕新能源、新材料、大数据、云计算,谋划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围绕污水处理、固废处理、烟尘处理,谋划一批节能减排项目,做好项目储备,为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积蓄动能。

7. 培育符合条件的项目尽快纳入规模以上企业统计范围。

(三)努力促转型,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1. 坚持市场化、法制化原则,严格执行环保、能耗、质量、安全等法律法规和标准,落实化解过剩产能和淘汰落后设备任务,减少无效、低效供给,坚决防止已经化解的产能死灰复燃。

2. 积极支持神华乌海能源公司、神华内蒙古煤焦化公司等企业做好去产能、职工安置、转型发展工作,做好水泥等行业的去产能工作。

3. 制定出台《乌海市焦化行业转型发展、绿色发展实施意见》,积极推进焦化企业兼并重组,构建一体化竞争新优势。

4. 推进焦炭气化和煤气、煤焦油深加工,推动源通、华信焦炉煤气制LNG、家景镁业30万吨甲醇项目投产达效,进一步提高煤炭清洁利用水平;推动建立焦化行业全产业链价格联动机制,促成煤炭、洗煤、焦化企业间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5. 深化煤焦化工、氯碱化工、硅化工融合发展,积极推动三化融合的精细化工项目建设。

(四)协力谋创新,推动企业技术进步。

1. 研究出台科技创新推动工业转型升级指导意见。

2. 加大财政对科技的投入力度,聚焦全市优势产业,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3. 围绕煤焦化、氯碱化工等优势特色产业,针对企业实际,安排重点攻关课题开展技术攻关,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应用为目的、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成果转化推广体系。

4. 加强企业研发中心、技术中心、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建设,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提升创新驱动能力。加快内蒙古氯碱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建设,促进氯碱产业提档升级。推进君正集团与上海华谊集团氯碱化工研究院合作,开发专用树脂和高性能树脂。

5. 把军民融合发展作为推进转型发展的重要支撑,强化与航天十二院的协作对接,设立军民融合产业扶持发展基金,着力打造军民融合创新平台,推进军民融合项目转移基地建设,以氢等离子体煤制乙炔等重大技术创新项目为纽带加强合作。与航天十二院开展项目对接,举办钱学森论坛,打造军民融合技术转移中心,建设军民融合产业创新中心技术数据库,不断激发企业自主创新和引进吸收再创新能力。

6. 以产业布局为导向、企业需要为重点,健全人才激励和运行机制,加强招商引智工作,大力引进和培育一批与产业优化升级需要相匹配的高层次人才、行业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大力开展人才素质提升工程,进一步做好和国内知名大学联合举办中高级管理人才培训班。

7. 加快实施互联网+10大行动计划,落实《内蒙古自治区落实〈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要》,与航天十二院合作编制《智慧城市提升工程规划》《智慧园区建设方案》。开展智能工厂、智能车间试点示范工作。

 (五)大力补短板,优化企业发展环境。

1. 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开发区改革和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7号)和《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工业园区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内政发〔2015126号),制定出台《关于促进工业园区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园区发展定位,进一步统筹推动乌海经济开发区一区四园加快发展。研究制定工业园区低效用地退出机制,促进工业园区集聚集约发展。

2. 启动《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规划(20172020)》编制。加大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落实各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城投公司代建机制,完善工业园区水、电、路、蒸汽、污水及固废处理设施,提升综合配套服务能力。

3. 打造自治区级智慧园区,积极申报乌海经济开发区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低碳产业园区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4. 推动特色产业集群和园中园建设,培育各具特色的精细化工园中园、装备制造园中园,不断优化园区产业布局,实现集聚集约发展,着力打造特色化、品牌化的产业集群。

5. 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落实国家和自治区各项中小企业扶持政策,进一步优化提升乌海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和乌海市化工创新创业产业集群窗口服务平台服务能力。

(六)努力防风险,引导金融支持实体经济。

1. 加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对工业经济的信贷投放,推动社会资本加大对重点产业和重点领域的投入。

2. 以降低企业负债为重点,支持企业市场化债转股,完善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企业上市融资、债券融资,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完善并积极推广乌海银行发行绿色债券的经验和做法,拓展我市工业企业融资渠道。

3. 建立重点产业发展基金,重点支持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建设。积极推进银企合作,加快建成和运行市级中小企业助保贷

4. 对重点工业企业信贷、就业、工资等事关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问题进行监测监控,关注工业企业金融风险,防范抽贷、裁员、欠薪引发的社会问题。

(七)强化底线红线意识,促进绿色安全发展。

1. 抓好工业节能降耗工作。严格落实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标准。推进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工作,加强重点用能行业能耗限额达标专项监察和重点用能企业能源管理制度落实情况监察。开展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积极做好绿色企业、绿色园区、绿色产品的申报工作。

2. 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政策。加大工业节水技术改造,建设工业节水示范工程,充分考虑不同工业行业和工业企业用水状态和节水潜力,合理确定节水目标。坚决淘汰落后、耗水量高的用水工艺和设备。引进推广工业节水新技术,提高企业中水回用比例,强化水资源承载力刚性约束。

3. 牢固树立安全生产红线意识,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安全生产监管能力建设,落实电力安全监管、民爆安全生产等目标任务。

(八)转作风抓落实,确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1. 加强党的建设。贯彻全面从严治党、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持续加强党的思想、政治、组织、干部队伍、党风廉政建设,切实加强对干部队伍的教育、管理、奖惩,激励干部增强责任感、危机感、使命感,增强责任意识、学习意识、改革创新意识,主动作为、积极进取,争做忠诚干净担当的好干部。

2. 抓好工作落实。开展马上就办、真抓实干专项活动,突出作风转变、素质提升、环境优化、机制完善,切实做到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认真贯彻落实全市领导干部大会提出一个重点、两个一体化、七个发展、六项措施的要求,做好市委七届二次全会和两会确定的七项年度重点工作任务的落实,撸起袖子加油干,不断提高工业经济质量和效益,推动我市工业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确保各项任务落实到位、抓出成效。

 

 

 

乌海市发改委产业科

2017.08.12

 

 

上一条:

下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