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阅读

逐步构建二手商品诚信交易体系

发布时间:2025/11/17|来源:法治日报|专栏: 诚信大家谈

分享到

在浙江杭州从事女装尾货生意的张女士尝试“孤品直播”不久,便萌生退意。她告诉《法治日报》记者,当前该市场秩序比较混乱,一些不良商家打着“孤品”的名义卖废衣、旧衣,严重损害了消费者对行业的信任。

  有业内人士透露,一些尾货直播间、孤品直播间的货源实为回收衣物,暴露出二手服装、旧衣回收行业存在溯源困难、处理流程不透明、售后责任难厘清、监管依据缺失等问题。

  该如何有效规范这一产业?记者采访了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教授孟强、西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副教授赵忠奎。

  记者:多名受访者对记者表示,他们在孤品直播间购买的服装,收到货后发现存在衣领、袖口磨损严重、商标模糊不清、穿着痕迹明显、味道刺鼻等问题。所谓“孤品”“尾货”,就可以忽视质量吗?

  孟强: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无论直播间以“尾货”还是“孤品”为名,都不能以次充好、以旧充新,或以二手货、翻新货、“三无”产品欺骗消费者。否则,销售者即构成对消费者知情权的侵害,属于欺诈行为,依法应当承担多重法律责任。

  首先,应当对消费者承担因违约导致的民事赔偿责任,赔偿消费者因购买货不对板、假冒伪劣商品而带来的损失;

  其次,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还应当对消费者承担惩罚性赔偿责任,按照消费者购买商品价款的三倍增加赔偿,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500元的,为500元;

  最后,还应当承担行政责任。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在商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商品冒充合格商品的,除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外,还有可能由相关部门对经营者进行没收违法所得、罚款甚至责令停业整顿、吊销营业执照等行政处罚。

  记者:采访中,有消费者分享了自己被商家以“告知过不退不换”等理由拒绝售后的经历。该消费者申请平台介入,经过一番波折后虽然得以退货退款,但事后却被商家拉黑,订单、店铺信息等均无法查看。商家这类做法合规吗?

  孟强:诸如“不退不换”“默认微瑕”等规定,属于典型的格式条款。根据民法典、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排除了消费者权利,免除了经营者责任,属于无效条款。此外,“不退不换”的条款还违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关于网购商品可7日无理由退货的相关规定。

  赵忠奎:商家因平台介入处理而拉黑消费者的行为,实质上限制了消费者对该商家商品或服务的后续选择,侵害了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同时也切断了消费者获取商品或服务相关信息、售后政策、问题处理进展等信息的渠道,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如消费者遇到此类情况,应坚持通过平台客服或向市场监管部门投诉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记者:经调查,大量直播间所谓的“尾货孤品”“品牌样衣”,实则是经分拣处理的二手旧衣,商家通过按吨收、按件卖的模式赚取高额差价。此前有媒体曝光,旧衣回收厂与直播间存在直接供货关系。对于旧衣回收和二手服装交易产业的相关规定是否有所缺失?

  孟强:目前我国尚缺乏专门针对二手服装交易的相关法律规定,对于二手服装的质量标准、鉴定、清洗和消毒等方面缺乏统一规范。

  这导致二手服装交易行业鱼龙混杂、泥沙俱下。有必要逐步完善相关法律规则,借鉴欧盟、日本等国家或地区的经验,对二手服装按照品质和状态进行分类,并强制要求标注商品实际状况,制定流通环节的质量控制、鉴定、清洗和消毒等标准和流程,使二手服装成为标准化、质量可控、品质可信的商品,从而让消费者能够放心购买、安心消费,这也能够发挥二手服装最大效用,实现资源节约、绿色环保的目标。

  赵忠奎:当前二手服装市场的确存在规则不明、标准缺失的问题,现有法律原则、法律规则在适用于二手交易的具体环节时,因缺乏细化的行业标准而面临执行困境。

  目前,二手服装在卫生、消毒等方面缺乏国家强制性标准,这导致经营者责任边界模糊,执法部门在判定其是否尽到法定义务时缺乏明确依据,例如何为“已消毒”状态。这种标准缺失直接影响了交易环节的责任划分。

  要推动市场良性循环,当务之急是尽快制定针对二手纺织品的鉴定、清洗、消毒的国家推荐性或强制性标准,为市场监督提供明确依据。同时,必须压实平台责任,依据电子商务法,要求平台建立卖家的信用评价体系和商品信息披露机制,让经营者承诺并公示其消毒流程与瑕疵状况,将法律规定转化为具体的、可验证的交易规则,唯有如此,才能逐步构建二手商品的诚信交易体系,终结“开盲盒”式的购物体验。


文章搜索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