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阅读

诚信坚守暖深巷

发布时间:2025/11/17|来源:井冈山报|专栏: 诚信人物故事

分享到

永新县禾川镇学背社区的老巷里,当清晨的阳光刚照过墙头,71岁的戴水玉已打开小店的大门。简单的理发工具整齐摆放在桌上,随着第一位熟客推门而入,这间被人津津乐道的“3元店”便热闹起来。

  “一开始就是想方便大家,没想过靠这个赚大钱。”戴水玉一边给熟客王大爷修剪头发,一边笑着说。

  时间回溯到1977年,彼时才23岁的戴水玉在天河煤矿公司工作。因矿上缺少理发员,工友们想要理发得走十几里路去镇上。本着技多不压身的想法,戴水玉主动要求学习理发技艺,为矿上的工友们服务,没想到从此她的人生便与一把理发剪紧密相连。

  1984年,她带着手艺回到家乡,支起了自己的理发摊。“一开始收五毛钱,赚点菜钱就行。”2004年,因街区改造,她把理发摊搬进了学背社区的小巷里。刚搬来的时候,她坚持只收2元。“后面猪肉都涨到十几块一斤了,她剪个头还收2块。”邻居刘阿姨说,后来在乡邻们的主动要求下,她才终于将价格“涨”至3元。之后,这价格一直没动过。

  二十多年来,巷子外开了各种新式理发店,但戴水玉的小店依旧朴素又热闹,每日二三十位客人是常事。戴水玉工作依旧专注认真,在手起剪落间,银丝飘坠,时光仿佛被梳理得格外温润。一位老街坊感慨:“老板娘剪的不是头发,是几十年的情分。”

  物价涨了又涨,当别人劝她再调价,她笑着摇摇头:“学这个手艺,主要是为了方便邻里乡亲。”那老旧的理发椅吱呀作响,见证了无数个清晨与黄昏,也见证了她用微薄收入坚守的近半个世纪光阴。

  如今,戴水玉的儿女都劝她在家享清福,可她每天还是准时开门。“我这双手还能动,还有人需要我,我就守着。”到了晚上,送走最后一位顾客后,她把理发工具仔细擦干净,再把地面扫得一尘不染。这里没有招牌,没有价目表,却藏着一个小县城最动人的烟火气,和一位老人近五十年不变的诚信初心。


文章搜索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