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抵押”“免息”“低息” 警惕这些网络贷款“套路”

发布时间:2024/10/25|来源:人民网|专栏: 风险提示

分享到

 “无抵押”“免息贷”“自动审批秒放贷”,看到这样的网络贷款广告,你心动了吗?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迅速发展,网贷服务平台也凭借操作简单、无抵押、放款快、额度高等优势,其数量迅猛增长。截至2023年末,全国共有网络小额贷款公司179家,实收资本1590亿元,贷款余额1739亿元。与此同时,消费者被“高利贷”“砍头息”“黑网贷”“连环贷”等层层套路“套”住的问题也频频被爆出。

  “本人从APP金融公司借款14800元,后续才知晓有3028.77元的担保服务费”“APP过度收集与其服务无关的个人信息,同时借贷引流”……在平台上,关于网贷侵害消费者权益的投诉不在少数。

  梳理发现,问题大多聚焦于——以查询信息为幌子诱导消费者点击链接,强制下款诱人入局;以低息、无抵押、高额度等虚假宣传诱导贷款;模糊利息费用,隐瞒实际息费标准,实放款时变相收取高额保证金、服务费、砍头息等费用;泄露消费者个人信息,贷款人及其亲友饱受销售电话骚扰;诱导消费者过度借贷、连环贷款、以贷还贷,导致实际借款成本远超预期,债台高筑无力偿还;以暴力、恐吓、欺诈等不正当方式催收,影响消费者正常生活。

  行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国家安全监管保驾护航。今年8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研究制定《小额贷款公司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正式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具体到各地方,9月以来,多地金融监管部门已就网贷“套路”陷阱密集发文示警,如青海明确网贷“套路”风险包括模糊利息费用、泄露个人信息、诱导过度借贷等;广西提示消费者办理借款业务时,要认真阅读合同,看清个人隐私条款,明确个人还款能力。

  一系列举措旨在强化互联网贷款业务监管,提醒消费者警惕网贷“套路”。结合多地消协、市场监管部门发布的相关内容,提醒广大消费者:

  通过正规金融机构、正规渠道咨询或办理借款业务。无资质的网贷机构往往利用法律和监管漏洞,以低成本开展业务,不仅给借款人带来巨大风险,还扰乱正常的金融秩序。

  充分了解产品信息。选择产品时应仔细甄别各类金融业务及产品广告、宣传信息,关注借款业务真实息费水平,切勿轻信“全额免息”“单日暴利”“保本高息”等诱导性营销宣传说辞。

  与平台签订正规合同。签订合同前认真审核,并核实相关经办人员的身份信息,避免自己先签合同再由公司盖章;避免签订与实际借款金额不符的借款合同,避免借款合同中相关重要条款空白。

  加强个人信息保护。妥善保管好自己的身份证号、银行卡号、账户密码、验证码、个人生物识别等敏感信息,不轻易点击不明链接,谨慎进行信息授权行为。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理性消费。准确评估自身经济承受能力,合理安排生活开支;避免盲目跟风攀比,杜绝不计后果盲目借贷、盲目消费的行为;避免“以贷养贷”“多头借贷”,陷入债务泥潭。

  增强依法维权意识,积极维权。提高自身的金融素养和风险防范意识,留存好相关凭证。当遭遇“网贷套路”诈骗时,迅速向公安机关报案,并提供诈骗分子违法犯罪线索,配合公安部门冻结或追回涉案资金。


文章搜索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