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中小银行信贷管理模式持续优化

发布时间:2024/11/06|来源:金融时报|专栏: 信用研究

分享到

     在2024金融街论坛年会上,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提出了关于优化信贷管理模式的多项措施。作为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力量,中小银行在我国经济体系中承担着支持小微企业、民营经济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角色。然而,由于资源和风险控制等因素的制约,中小银行的信贷管理模式仍面临诸多挑战。因此,优化信贷管理模式,推动中小银行实现“善贷”“愿贷”和“敢贷”,是当下推动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

  中小银行要实现“善贷”,必须不断增强自身的信贷能力建设。不同于简单的放贷行为,“善贷”需要对市场需求有深刻的洞察,并提供精准的客户服务。在当前形势下,中小银行应加快数字化转型,通过技术手段提升市场敏锐度。利用数据化的市场调研和智能化风险评估,中小银行可以更精准地把握市场需求,为客户设计有针对性的信贷产品。例如,通过大数据分析掌握行业趋势和需求特点,对客户进行详细画像与分层,以便在特定行业或区域提供更具竞争力的贷款方案。同时,智能化的风险管理系统能帮助中小银行提高风控效率,降低放贷风险,确保“善贷”实现稳健增长。

  线上与线下手段的合理结合也是“善贷”的关键。特别在当前复杂的经济环境下,部分企业经营状况有所恶化,坏账率上升,以往的数据化评价体系已难以适应。中小银行应结合经验与实地调研对企业做出更准确的评估。一方面,需要及时调整线上评价体系以适应变化;另一方面,强化线下评估手段,利用人工调查与实地调研对客户的经营状况做出全面了解。这种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评估方式,有助于中小银行在当前环境下稳健地满足企业信贷需求,有效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中小银行还应注重提升专业团队的服务能力。信贷服务不仅是资金的流动,还需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深度沟通与服务支持。中小银行可以通过加强员工的市场洞察力和专业判断力,使其在为客户提供信贷服务时更加主动、敏捷。此外,定期组织员工进行行业分析、客户需求研讨等活动,也能使团队更全面了解市场变化,及时调整信贷策略和产品。尤其是在新兴行业和科技创新领域,中小银行更需培养具有前瞻性的专业团队,才能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抢占先机,满足这些领域快速增长的金融需求。

  “愿贷”是中小银行优化信贷管理模式的核心。中小银行由于规模相对较小,风险承受能力有限,通常在客户选择上更为谨慎,特别是面对高风险或信用评级较低的企业。然而,这种谨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信贷投放的积极性。要突破这一瓶颈,中小银行需要在激励机制上加大创新力度,以更有效地调动放贷积极性。

  中小银行还应加大内部管理创新,激发各级分支机构的放贷动力。通过调整贷款考核标准、优化资本分配等手段,银行可以引导员工在合规的前提下积极探索新的信贷机会,满足企业多元化的融资需求。内部激励不仅仅是业绩考核的优化,更要兼顾员工的实际风险承担,确保他们在服务小微企业和创新产业时得到合理的支持与保障。

  政策支持也是中小银行实现“愿贷”的重要保障。相关部门应通过政策优惠和补贴,为中小银行的信贷创新提供支持,帮助其在高风险行业和创新领域中更放心地开展业务。通过税收优惠、融资支持等措施,政策环境可以为中小银行提供更多的资源,降低放贷的实际风险,从而促使其在面向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等领域的信贷投放更加积极主动。

  落实“敢贷”机制是保障中小银行信贷管理优化的关键。许多中小银行在放贷过程中存在较多的顾虑,担心因无法完全规避风险而面临惩罚。因此,健全尽职免责机制,明确中小银行在履职尽责情况下的免责条款,尤为重要。金融业天然伴随风险,中小银行在合规框架内应当敢于担当,放开手脚进行信贷投放。相关部门应制定细致的免责政策,明确责任界限,消除中小银行在放贷过程中的顾虑,确保其在不违反规章的前提下能够合理承担必要的风险,从而实现金融资源的更有效配置。

  中小银行要持续优化信贷管理模式,需在“善贷”“愿贷”与“敢贷”上相互促进、不断优化,形成合力。通过这一系列举措,中小银行将在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中保持竞争力,进一步释放服务实体经济的潜力。


文章搜索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